首页 -> 2008年第2期
试论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现代化
作者:夏晋祥 邱锡山
学生的智能发展,而“生命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足一个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6)在教学结果上,“知识课堂”重视的是学生“学会”。“智能课堂”重视的是学生“会学”。“生命课堂”倡导的是不仅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有没有“学会”,还要看学生有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会不会学。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7)在师生角色特征上,“知识课堂”上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角,是演员。学生的角色是无知者,课堂的配角,是观众。“智能课堂”上的教师角色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导师”。学生是被引导者和学习者。“生命课堂”倡导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8)在师生关系上,“知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主宰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智能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9)在评价与管理上,“知识课堂”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奖惩。“智能课堂”评价的主体也体现一元化,评价的内容不仅有知识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智能发展的评价。“生命课堂”倡导评价多元化,包括主体的多元、对象的多元、内容的多元、手段与方法的多元等;(10)在课堂文化上,“知识课堂”体现的是社会主导的文化价值,表现于课堂上的是圣者、贤者、智者的至理名言、感人教诲。“智能课堂”已开始关注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但表现于课堂上的主要还是社会主导的文化价值。“生命课堂”倡导的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个性与风采的课堂文化,表现于课堂上的文化主体是学生的感悟和价值追求,是优秀学生中蕴涵着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这种课堂文化平易近人、容易理解、切合实际而非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深奥难懂!这种课堂文化更容易融通学生、亲切学生、激励学生!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现代化
课堂教学模式走向现代化,前提性的条件就是要科学的教育观念到位,科学地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终极功能是培养人的健全的心灵、高尚的品德,这在教育理论上早已无疑义。但在教育的实践中,离教育的本质限定越来越远。有些教育实践甚至和教育的本质限定背道而驰!其实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终极的目的,教育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都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把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当成人的最高目的。培养人是教育的最本质特点,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之所以讲它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原因就在于这种教育把工具性的目标当成了根本的目标,把工具性的质量当成了根本的质量;教育一旦遗忘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而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对其自身而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社会而言,缺乏促进与推动作用甚至会带来相当的危害!
其次,课章教学模式走向现代化,要求教师应该有新的教学模式观。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模式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有模式但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产生和形成的特定背景,总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那种把某一位教师经常使用、又很成功的教学模式作为科研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的做法,其实是既不科学又不明智的,因为这样做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限制了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一个教师,不要只对一种模式情有独钟,甘愿为一种教学模式而默默奉献,那样会限制自身发展,使自己可能成为一种模式的“牺牲品”。教师面对众多的教学模式,应该加以评判、选择,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也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教师不应只是教学模式被动的操作者,同时也应该是教学模式主动的构建者。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只有在一定教学情境和条件下比较适宜的模式,而没有最好的模式。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要走向现代化,构建教学模式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以下突破:(1)价值追求:从知识获取走向生命的充分发展。过去,我们把人的发展简单化为知识获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唯有智慧、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充分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把人的生命的充分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2)本位状态:从物化固态走向人化活态。对于教学模式,人们往往把它当作物化了的固定格式,拟出了多种稳定模式,使它们大多在课堂上难以实施,束之高阁者比比皆‘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自主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多种特征,在它所提供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现代教学模式不再是“标准样式”、“稳固结构”,它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交互性等多种特点,呈人化活态。它处处贯穿着人的精神,不但有智,而且有情。赋予现代教学模式感情色彩,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3)操作实践:从机械照搬走向智能运作。当今不少教师教学总是照搬已建好的模式,教学结构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往往不相融,出现不少专家痛斥的“程式化”、“刻板化”倾向。实施具体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不应是机械照搬,而应是智能运作,应按以下三步进行系统构建:一是意向设计,即根据教学对象和学习内容,按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特点,进行理论设计:二是技术构形,将拟好的教学模式方案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融贯,制作出或设计出相应的课件,使教学模式有“形”、“声”、“色”;三是创造实施,紧扣信息技术非线形、无结构、相互交涉性、可编辑性等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也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时,一要遵循学习的过程规律,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予以“完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建立的教学模式只有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融洽,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学模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