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颜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刘永艳 甄金辉
一
颜元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才”、“实德”的实用人才,以“经世为宗”。颜元针对科举制度和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激烈批判。他说:“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他痛斥科举考试束缚人的思想,摧残人的神志,扼杀学术的发展,贻误国家大事。他认为,这种传统的考试和教育培养的只能是沽名钓誉、养尊处优的“庸碌臣”。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他辛辣地讽刺为:峨冠博带,垂目坐,如泥塑。在颜元看来,只有从国家实际需要出发,荡除“虚浮”积弊,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实才”、“实德”为标准,才能培养出真正人才,为国家造就出“担荷圣道”的经世之才。他明确指出,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废科举,兴学校,并列出了经世之才的具体标准。
首先,德才兼备,这是颜元理想人才的总要求。颜元认为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圣贤一流”,学生必须“学为圣人”。他认为《大学》首句“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规定了教育目的,并奉此为“古圣真传”。颜元用其实学教育思想来解释并规范“明德”和“亲民”,赋予其崭新的涵义。他说:“修六德,行六行,习六艺,所以明也;布六德、六行、六艺于天下,所以亲也。”颜元这里所说的培养的人才是既要具有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还要具有布六行、六艺的实际本领,是能够利济苍生,担荷圣道的人,是具有“实才”“实德”之人。在他看来,以道德修身便是德,以道治民便是亲,明、亲得到十分满足就是“至善”。
其次,“通儒济济,泽被苍生”但又“各专一艺”。颜元所谓的“通儒”就是能够历艰危,任繁难的通才,但“通儒”毕竟是少数,而且一个国家也需要有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因此,他认为,培养专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当时正统理学教育把技艺之学视为小人之为的心态,颜元申辩道,无论通儒或偏胜偏至之才,皆不失为儒、为圣贤。“虽六德之一德,六行之一行,六艺之一艺,不自失为儒也”。他认为,人们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各专一事,就能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并列举了古今许多各专一事的圣贤豪杰。在他看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状元,行行可以成圣贤。颜元这种反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对社会分工的初步认识,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追求社会政治地位,谋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愿望。
颜元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具有实学知识和技能的,精于一事一艺的专门人才,为国家造就“斡旋乾坤,利济苍生”的有用之士。因此,掌握实学,精于技艺,富于专长被他看作是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为君相百职”,不论是治术人才,还是专业人才,都必须经邦济世,“为天地造实绩”。他谆谆教诲学生要成就“真才真器”,不要爱慕八股科举的“虚尊虚贵”,而要谋求个人功名,立志“作转世人”,而不要“作世转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这是近代功利主义在颜元教育思想上的具体体现。当然,颜元并不否认内在德性的涵养和修持,而是有轻有重,有主有次。
二
为实现为国家培养具有“实才实德”、“扶危济难”、“拯救生民”之有用之才目标,颜元以“彼以其虚,我以其实”为原则,反对经书训诂、八股帖括、静敬语录的“虚文”,力倡以“真”、“实”的有用之学来代替传统的空泛虚浮之学。他认为“真学不明,则生民将永被毒祸”,“浮言之祸甚于焚坑。”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要学习“以经世为宗”的“真学”,以尧舜六府三事、周公三物、孔子四教的“实事”“实物”为主要学习内容,认为为学就在于习行历练三事三物。
首先,“身心道艺”兼顾。颜元批判了传统儒学教育只重视对学生“心”的陶冶,而忽视对“身”的锻炼,最终导致“四海溃弱”,为害千载的做法,强调教育从内容上要身心兼顾。他认为“礼、乐、射、御”的教育是陶冶学生性情的最好手段,它既可以涵养学生的性情,又可以有益于增进身体健康,从而使身心都得到发展。它能“固人身心,化人性情”。在颜元看来,练心和练身同等重要,“礼乐”教育与“射御”要结合起来,人的身心都得到发展,才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有用人才。他把体育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看待,不仅看到了体育与个人健康的关系,甚至把体育与国家的强盛联系起来。明确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梁启超对颜元重视体育的思想推崇备至,赞其为:中国两千年来倡导体育的教育家,除颜习斋外只怕没有第二个人了。颜元强调“身心并重”的教育模式,开创了培养人才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先河。
其次,“教文即以教武”。颜元对兵学教育十分重视,并视之为强国之基。他认为宋明理学教育重文轻武,儒者平日高谈阔论,而国家一受威胁,则“文不能出谋,武不能陷阵”,“兵”原是“重教之所先,经世之大务也”,不可一日废之,坚决反对“白面书生”式的理学教育,主张“教文即以教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平日可以“修己治人”,战时则能“持干戈,卫社稷”,成为文武全才。在他晚年主持的漳南书院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设“文事斋”,还设“武备斋”,研习黄帝、太公及孙吴诸子兵法,并进行实际操练。
再次,汰除虚文,着眼“实学”、“实用”。针对传统理学在教育内容上局限于文字,“泛滥于章句”、“存性空谈”之状况,颜元指出,这样的教育只能使学生“崇尚浮文、浮言”,获得的只能是无济于事的“虚理”和空洞、抽象的概念,毫无实学之处。他主张教育内容要改革,要“以实济空,以实济浮”,通过实文、实行、实体、实用来为天地造实绩,对国对民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都被列为教育内容。
总之,颜元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倡“六艺之学”,是托言经典倡导艺能实学,他所要求学者研习的,不仅局限于礼、乐、射、御、书、数,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等一切他都主张研习。这里既有道德伦理规范,又有自然科学、军事、农工等学科,并且把这种教育理论付诸实践,在他开办的漳南书院中,曾开设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贴括斋六斋,分别研习不同的学科。颜元的这种丰富而实用的教育分科思想,与传统教育是大相径庭的,把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大大扩大了,冲破了传统经学和理学的禁锢,迈进了广泛的科技世界。
三
在教育方法上,颜元极力反对中国封建传统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主静”法,主张培养经世人才必须坚持“得知于习行,见之于身世,验之于事功”原则,提出了一套以“习”为中心,“习行”、“习动”教育方法。颜元认为,“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两三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古代圣人的这种学习表明,要使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即与我为一,必须反复练习。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是要去改变现实。对汉唐崇尚章句和宋明“静坐读书”“穷理居敬”之学风进行了猛烈抨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