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反学校文化浅析
作者:贺新宇 王德清
三、反学校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儿童对学校主流文化的“反抗”具有多层面的意义,其内涵包括了认知、情意、行为三大要素。就识别标准而言,认知层面可藉由学生对学校教育信念的认同与否而得知;情意层面可藉由学生对学校生活是否感到无聊、空虚而得知;行为层面则可由学生在学校中的实际反抗行为而得知。从目前校园内反学校文化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看,以上三方面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和成熟可能产生如下影响:
1.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
无论是内在心理的消极抵触,还是公开行为的攻击性对抗,都可能带来儿童人格的变异。对学校或教师进行消极反抗的学生往往趋向于以性格内向、情绪冷漠为主要特征的分裂型人格,而偏激对抗的学生发生偏执型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比例则较正常儿童高了许多。
2.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影响
由于有反抗行为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和大多数学生孤立,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过于谨慎和缺乏自信而影响到交往的频率和水平,这些儿童由于缺少与他人合作分享成功的情感体验而显得自私和缺乏协作精神。另一方面,一旦他们与社会上的不良群体发生接触却往往被迅速接纳,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使这些学生很容易成为这些群体的核心成员。
3.对儿童认知水平的影响
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反抗学校的儿童往往表现出否定一切的特征。事实上,无论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有多大的问题,它毕竟凝聚了人类千百年文化的精华,对学校一切教育要素的反对使这些儿童缺乏对自然和社会最基本的科学认知,而这种缺陷在儿童以后的成长中不是能够轻易弥补的。
4.对儿童情感态度的影响
反学校文化影响下的儿童必然和代表学校主流文化的教师处于长期的情感对峙中,这种对峙由于教师所处的强势地位常常使儿童受到压抑,一方面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教师所宣扬的观念态度被儿童所鄙夷,另一方面,一旦儿童成人以后走上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负面情感和态度很容易迁移到对上级、对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上,表现出社会情感的冷漠、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敌视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等严重的反社会行为。
当然,从正面的角度观之,反学校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消极的。
现代教育的目标并不只是要培养循规蹈矩的好公民,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美国学者吉诺斯(Giroux,1991)就认为,要鼓励学生去挑战居于霸权地位的主流文化。因此,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在有“自我意识”的各种社会形式中学习,“反学校文化”对学校主流文化的批判正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校或教师做深度的反省,让学生的反抗成为学校改革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契机。
另外,由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避免冲突的发生,学生对学校制度、规范或观念反抗的过程和结果却也在其他方面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如何去面对与解决冲突,以适应未来的生活。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反文化行为的应对措施和引导策略。
四、研究反学校文化的教育意义
既然如此,必须申明的是,对反学校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是针对学生行为的所谓病态做解释,因为优势的主流文化并不就代表了整个人类文化。在多元开放的社会中,由于学校的各个群体和行为主体们各自携带了差异性的文化经验来体验、解读和参与到对学校文化的建构之中,因此,学校文化应当是多元的——对反学校文化不妨抱着宽容的心态,去寻找其中的合理成分,这正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校中之所以存在着儿童的反抗行为,部分是来自于学校自身的问题。被主流文化视为“问题行为”的现象的产生,往往反映出学校组织制度和文化观念本身就存在着紧张与矛盾。必须承认的是,学校经常以各种原因,如学生不努力、资质不好、家庭背景太差等等,来掩饰其教育的失败。既然如此,一旦学校中出现了学生反抗的行为与态度时,并不应该必然地视之为“问题行为”而给以负面的判断,因为它所反映出来的可能正是学校变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和学校文化的缺陷。学校及教师如果能审慎地看待学生的反抗行为,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反文化类型,提出相应的化解冲突之道,方有助于减少校园中反抗行为发生的频率、水平及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谢高桥.社会学.台北:巨流出版社,1986.
[2] 蔡文辉.社会学.台北:三民出版社,1989.
[3]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 Schmidt,L.J: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control ideology and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Journal of invit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l(2),pp.1992.
[5] Willis,P:Learning to labou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6] 蔡德辉.现代社会变迁中防治少年犯罪之新对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84.
[7] Sun,A:Development and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tudent resistance to schooling inventory.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Vol.55(5).1995.
[8]Willis,P:Pop music and youth groups. Unpublished Phil.D.thesis.University of Birmingham.1972.
(责任编辑 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