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阐释学与阅读欣赏课

作者:徐东林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阅读与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掌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欣赏是在阅读认知的基础上,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活跃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固然难以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欣赏主体也难以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所以别林斯基批评那些仅凭理性去理解作品的人说:“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趾头去理解作品更坏。”因此,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欣赏课,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让学生读懂几篇文学作品。
  而是通过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在感受、体验、领悟、再现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愉悦,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并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综合语文素质的人。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正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而借助阐释学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阐释学,也称诠释学、解释学。解释,古人常单称释或解,它与诠释、阐释古已有之,《左传·襄·二十九年》云:“释不朝正于庙。”此外,还有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的《释名》,我国古典《尔雅》里,既有解释词语的,也有解释名物术语的,以及《韩非子》之《解老》,《文心雕龙》之《诠赋》,无一不是以解释为旨趣。一代代的读书人,就是按着这解释来接受的,疑而致问者或进行商榷者极少。塾师教学生,不论依据《四书备旨》、《诗经螂 体注》,或照着《易经注疏》、《尚书注疏》,都是单向地照本宣科,迥异于双向交流的现代阐释学。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指出,“只有在理解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将文本和理解者的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从而达到一个新的视界。这个新的视界带来理解者精神世界的扩大和人生经验的增长。他的阐释学,主要是研究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阐释活动中的中介机制问题。认为文学作品不只是文献资料,而且也是人的生命之流的表现,是人生体验的产物,文学的本质是交流的,与生命相联系的。阐释中有创造,也有归纳还原。目的在于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把握,求得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发现作品的美以及内在的精神价值。他的这些主张,获得了较普遍地认同。
  阐释学的出现,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人类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阅读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具有了主动性。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以抹杀自我为代价,追求所谓的客观性。人在理解作品中应有所创造,有精神视野的扩展,有人生理想的追求,有道德境界的升华。正如车尔尼雪斯基所说:“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东西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技能”至上,对学生的情趣关注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只是听教师的讲解,或者总以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为理解的准则。倘因年代久远,无法窥知作者写作时的情愫或真正用意,常常以文学史上的结论为依据。这种工具理性至上的教学价值观,忽略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发展性,缺少对人的生命整体的关怀,无视或扼杀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的发展,割裂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受阐释学观点影响而产生的“接受美学”认为,并不是作家创作了作品就是作品的终结。相反,读者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决定因素。没有读者的参与,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只是一堆物质材料而已。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乃至评价。作品经读者的体悟、加工、补充和创造,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彰显并丰富其价值。尽管作家写作时可以不顾读者,也丝毫不影响读者的欣赏和接受。
  朱自清说:“欣赏就是乐于接受。”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制约和影响着对作品的解读。所以,阅读欣赏课最有价值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认读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迁想妙得”,想象与创造,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最终追求。
  在阅读欣赏课上,要把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教师设计教学时,应有对象意识、人文意识,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更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给他们发表感想的机会。
  过去有一些学生之所以不爱上语文课,不是他们不喜欢阅读欣赏,而是因为他们感觉原本优美的文学作品,让教师分析得枯燥乏味。加拿大学者史密斯认为,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生,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就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有的日常经验可以在他们面临新问题时,帮助其形成某种对问题的解释,进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语文课程强调学生经验的生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经验,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体现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及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需要重视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的对话法,正是阐释学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阐释学的对话理论,将阅读欣赏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这个对话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内蕴的意义的过程”,是“对作品的深刻内涵的阐释,或者说对作品的整个结构与形式,对浑然一体的诗的真谛的阐释”。伽达默尔的对话阐释学,追求的是永恒的文本,与此在的个人之间的开放对话。他认为,所有文本都是未完成的,只有当文本与某一具体读者产生对话关系,形成一个意义循环时,才最终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在一个真正的对话中,最关键的是“通过转变自己成为另一个自己”而“达成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理解,理解就是对话关系的确立。这是从阐释主体与文本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角度,提出了对文本、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主张建立以学生为本体的活动体系,让学生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在对话性教学中,学生的探究精神、主动性及情感价值观等得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