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阐释学与阅读欣赏课
作者:徐东林
发展。通过对话,学生可以学会怎样阅读欣赏,怎样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怎样将自己的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文本。解释任何现象的适当方法,只能由该现象本身经由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与现象之间的对话式交锋的方式显现出来。只有当师生能够相互间展开交谈,由此产生的不同视界的“融合”,形成新的共识,教与学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才是可能的。在阐释学所倡导的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忘我地与学生共同创造,追求真知,分享愉悦,使学生在对话中理解世界,理解人生,寻到自我。
阐释学对阅读欣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语言表达的运用。阅读欣赏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不但应学会探究赏析文本,还要能够用语言来恰切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阐释学指出在阅读欣赏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文本蕴意的多向性,给欣赏阅读者理解、表达与再创造,提供了一种空间与可能。比如,杜甫《登高》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学者对此作了一个很有启迪意义的阐释。说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这既是对作品的独到理解,想来也是欣赏阅读者的人生体验。
然而,传统的文学欣赏理论却认为,文学作品只有一种绝对的独一无二的意义,文学欣赏只能是读者对这种意义的单向的审美静观。在这种理论的驱使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完全变成了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谨慎地、封闭地去阅读。与之相反的阐释学,则是希望将阅读欣赏课从习惯了的预设化、模式化而又狭小单一的阐释空间中解脱出来,在充分尊重知识的客观性与严肃性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艺术作品本身是开放性的,不仅仅属于生成它的那个时代,不同时代的人必会对同一艺术作品有着不相同的审美理解。所以,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文本意义的封闭圈,自由释放和表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如此,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有助于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正是阅读欣赏课所体现的全人理念。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孙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