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再认识合作学习

作者:闫 艳 张 燕 程治国




  合作是社会性行为的表现,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生活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和提高生存能力的需要。目前,起源于美国的合作学习法(cooperative Learning)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但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对其理解还不全面,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偏差,背离了合作学习的本意。如有些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几个学生凑在一起进行学习或讨论,在小组中学生自然就能合作,自然就会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结果在小组内有时候个别学生主宰了小组交流的过程,其他学生旁听或不听而做自己的事情,形不成真正的交流,达不到合作交流的预期日的。另外,还有些教师在教授任何内容时,都想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等等。从而导致合作学习实施走样、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与合作学习的本意相去甚远。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有关合作学习的基本问题,以期为在课堂上实施真正的合作学习做些有益的探索。
  
  一、再思考“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和问题
  
  什么是“合作学习”?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发现,“合作”有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cooperate;work together;collaborate)之意,在这个解释里包含有“一起、共同(together)”以及“和睦、和谐、融洽(harmonious)”的意思。“合作学习”在学校的环境中,落脚点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行为h ,它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那么,我们可以把“合作学习”理解为两个或多个学生一起和谐学习以达到共同学习目的的行为。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这个问题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社会心理学比如社会互赖理论、接触理论、选择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曾给予了支撑。我围的章兼中教授也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观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加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交往的进程。
  笔者认为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这个问题,除了以上的认识外,还要思考下面的问题:“合怍学习”究竟是学习的目的还是学习的形式?人们总希望学生能在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仅有合作的意识还应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能否与人合作成了能否更好生存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在此笔者认为它是一种学习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中,激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以及与人和谐共事的能力,教学生“合作”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一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除_『对学生进行直接引导外,还要将“合作”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合作学习情景中,深切地体会什么是“合作”。因此,“合作学习”还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样,它也是教师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另外一个问题是,当一个人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时,他会不会与他人进行合作?我们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心理是有一定距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人们之间也不例外。“人际气泡”理论认为,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但是无限缩短带来的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占一定的空间,即人际空间。这个空间像一个大气泡一样包围着一个人,因此被心理学家称为“人际气泡”。每个人“人际气泡”的半径是不一样的,气泡半径较大的人,一般来说心理空间也相对要大一些,对人的恐惧度比较小,信任度比较高;气泡半径较小的人,其私人心理空间相对狭窄一点,自我防卫系统也比较强烈和敏感。人际心理距离的远近和每个人的气泡半径有关,距离太近时不能满足彼此人际气泡的要求,人虽然没有挤在一块,“人际气泡”先感到“拥挤”了,人们就会为了争取自己的心理空间,在心理上对他人的接近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虽然人们一方面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独享的心理空间。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学生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那么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笔者拟从建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人手,来认识合作学习,以及从这样一个侧面继续对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思考。
  
  二、建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和学习问题。它有其他学习形式所没有的长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在运用时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能只钟情于合作学习而排斥了其他的教和学的方法。而且合作学习也不等于简单的讨论,讨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使用合作学习,笔者认为还应该有以下一些要求,虽然这些要求大多是“应然”性的,但在这种“应然”中,蕴涵了笔者结合理论和实际情况所做的理性思考。
  1.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合作学习最终要在谁哪里体现它的价值?答案是学生。那么我们首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学生运用合作学习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意识、空间观念较初、高中学生来说均是有限的,那么在其合作学习时对他们的要求和组织形式就不能完全雷同。对小学生而言,让小组同学进行很好的协作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这就不能局限于一种拘泥的合作方式,还可以有其他的策略,比如,可以小组互动,将优势小组和弱势小组结合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使全班每一个人都能围绕课题中心动起来。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一定的与人相处的技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不用采用那么多的形式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教师对不同年龄和心理的学生的指导方法也是不同的。
  2.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为基础。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的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清晰、全面。特别是对一些文科类知识的学习,其语言有多纬度、模糊的特点,因此,在理解上也是多元的;再者各人的经验、阅历不同,不同的学生可以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但并不是每一个理解都能把文本本身的内涵全部揭示出来的。小组合作在个体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共同切磋,把文本的内涵揭示得更加丰富、完整,更能体现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