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朱浩亮 冀 桐
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即使头脑中储备了解决某个问题所具备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
5.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刘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平衡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处于同题、同步(即教师在全心全意地教、学生在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我国目前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笔者在此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点思考。
1.情知互补,培养新人
情知互补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符合人发展需要的日的性的要求。课堂教学作为社会特意组织起来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存在之必要性就在于它能高效率地完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一任务。然而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过程来看,人是经历着“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现代人”这样一个发展历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是充分、和谐发展的人。
所以,情知互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条原则,是科学主义课堂教学有效观与人文主义课堂教学有效观在育人规格、质量上的统一。课堂教学之所以有效表现在它既能达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宗旨以求不负社会所托,又能使这一活动依存于人际交往的人道化。仅仅将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纯粹的认知过程而漠视情感因素、非认知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有限的。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挖掘学生的情感作用,如“愉快教育”、“乐学教育”、“成功教育”、“希望教育’等等。
2.实施多种课堂教学变量组合
以实验的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变量在不同课堂教学场合的不同组合,从而发现在特定课堂教学情境下有效的课堂教学变量组合。每一种课堂教学理论都有其各自的着眼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其着眼点的改善方面来说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同时,也各自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所以,将那些有内在关联且彼此互补的理论组合起来使用必然有益。布鲁姆指出,如果将一些分别着眼于课堂教学过程不同侧面的理论结合使用,效果就会增强。例如,以整体的方法论原则为指导,立足于最优化,将课堂教学过程优化与人际关系上的合作这两个概念加以融合,进行“整体、合作、优化”实验,将会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国内借鉴国外的课堂教学理论流派进行的实验多数是单一型的,即以一种理论为依据展开实验,而有意识、有依据地将各种课堂教学理论结合进行实验的并不多见,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实验。
3.因材施教,适应需求多样化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还表现在注重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因为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既有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方面,也有与他人不同或者有差异之处。学生素质的相同性,使教师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基本一致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个体间的素质也有差异性,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必须因材施教,或采用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或采用个别化课堂教学方式等。因材施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性,其活动要求是不一致的,因而,不注重个体差异,没有对个体独特性培养和发展,也显示不出较高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4.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对教师的培训必须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既能迅速地达到预定的课堂教学目的,又能在人际关系上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从而高效率地完成社会对教师的重托,又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充满人际之间情感交流与对人性尊重和对学生尊重的人与人之间的多向活动。
因而,在教育界,首先应当引导教师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只有全面把握了教育目的,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符合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这一角度来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同时,还应当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仅有正确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是不够的,还应掌握先进的课堂教学技术,施展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