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国外中小学生理财教育及其启示
作者:刘家桂
1.美国理财教育信条是“要花钱打工去”
现在,给孩子讲授理财之道已经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为此,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明白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一般的美国人都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学会自立,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美国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但父母投资在子女身上的费用却愈来愈多。有感于孩子未来面临的挑战有增无减,美国的大多数家长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因此,除了让子女具有良好的学历与一技之长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子女的理财智商,培养一个可以经济独立、财务自由、创造财富、面对未来的成功者。在美国,即使非常富有的家庭也不会随意给孩子零花钱。洛克菲勒家族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元财富的美国富豪,尽管富甲天下,但从不在金钱上放任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认为,富裕家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更容易受物质的诱惑,所以他们对后代的要求比寻常人家更加严格。家族中流传的“14条洛氏零用钱备忘录”,即家长每周给孩子零花钱l美元50美分,最高不得超过每周2美元,而且每周核对账目,要他们记清楚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要交给家长审查,如果钱账清楚、用途正当,下周增发10美分,反之则减。洛克菲勒通过这种办法,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和当家理财的本领。他们的孩子成年后都成了企业经营的能手。
2.英国理财教育理念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人的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虽然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尤其善于理财的英国女性,年轻的时候,她们积蓄钱财,省吃俭用,热衷于在各地购买房产。退休后,把多余的房产出租或出售,获得大量收入。
英国人把他们这种理财理念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传授给了下一代。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3.日本的理财教育着重在“小鬼当家方知柴米贵”
在日本,理财教育是从娃娃开始。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日本人疯狂投资、投机、拜金,一度被人们揶揄为“经济动物”。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蹶不振。在饱经风霜之后,理财、持家、经营方面的常识已深人人心。日本人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所以他们十分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理财意识,使孩子们熟悉理财、亲近理财和热爱理财。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父母从小要求孩子遵守原则,比如自立求生、不给别人添麻烦等。在金钱管理方面,他们教育孩子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无论高收入的家庭,还是低收入的家庭,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等孩子渐渐长大后,有些家长会要求孩子记录每个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那叫“零花钱小账本”。在日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钱包,如果他们节省使用,加上每年得到的压岁钱,那么几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储蓄。
日本的学校不仅把理财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而且率先将它付诸实践。世界最大的民间非盈利机构——青少年成长中心,在日本教育部、品川区政府和世界顶级金融机构——花旗集团的资助下,首次在日本办起了一个“学生城”。繁华的商业街被搬到了学校里,学生们在缄中的银行、便利店、公司中努力“工作”,作为社区一员,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工作中让孩子们对大人的世界、赚钱的甘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将来的健康理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中小学生理财教育的现状
1.学校理财教育苍白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勤俭节约历来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平时思想品德课、主题队会的教育内容。但是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财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却很少涉及。有些城市虽然开展了如“红领巾小银行”存储等活动,但只是银行增加存款,学生压岁钱得以存储的一项活动,远远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校把学生理财作为一门课单独开设,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理财教育更是少得可怜。教师对学生中存在乱花钱等不正常消费现象,也仅仅是草草教育一下而已。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理财知识了解甚少,对理财教育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有教师认为理财教育不是自己的教育范围。这就难免导致理财教育在实施德育教育中出现严重失衡。
2.家长理财意识缺乏
家庭教育往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思想言行往往影响着孩于的生活习惯。长期以来“视钱如粪土”的思想,使我国家长的理财意识总是显得消极或者有失偏颇。很多家长把理财与存银行、按计划花钱等概念等同起来,很少注意理财还是累积存储和投资再生的元素。正因为如此,家长很少在这方面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就孩子的压岁钱为例,据调查,有1/3孩子的压岁钱是由父母代为保管;大概1/3孩子的压岁钱由父母操办,以孩子的名义存储,由父母留一大部分,再由孩子自己支配一小部分;而真正完全让孩子自己单独支配存储的不到10%。当然,钱不让孩子经手,孩子就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
3.学生理财能力低下
在我国的中小学生中,有了钱如何计算着花,在很多孩子头脑中很少去考虑。比如,一次性花光了家长给的所有钱;家长给的早饭钱,在刚出门便买了冰激凌、口香糖等;不顾自家的经济能力相互攀比,任意挥霍浪费等,这些现象普遍存在。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做过花销计划和花钱记录,能够有节制地花钱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他<(1并没有真正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分析其原因,因缺少对孩子的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