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案例教学实施的心理条件研究

作者:袁书卷




  案例教学是由传统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的基本样式之一,精准地适应和吻合于现代化教学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心理氛围,是指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情绪状态,而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师生群体心理气氛,就是课堂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的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人格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益。
  对于院校来说,课堂教学无疑是案例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又总是无一例外地被一定的心理氛围所包围。要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大力开展案例教学并使之真正焕发出内在的活力,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开展课堂心理氛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师生各自主体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真正建构者,成为课堂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其次,良好的心理氛围促成了学生自身对智力活动的内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品质的形成。最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气氛之中,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学生和睦团结、进取创新,而且能激励、鞭策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甚至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展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可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并非案例教学中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和无关紧要的次要因素,而是实施案例教学须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一、和谐与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心理条件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案例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是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效能的重要心理条件。
  
  1.师生关系是案例教学活动与效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发展,还是人格的塑造,创新精神的培养,都需要建立在师生之间和谐与互动的人际关系基础上,都需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实施的心理背景、精神纽带和感情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感情融洽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互动。从教师的角度讲,这种良性互动,就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围着学生活动转,主动地服务于学生的主体活动。这种主动的“服务”,不是霸着讲台,不是喧宾夺主,也不是霸着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主动地“导”,一般性问题由学生个人解决,较难的问题交由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点化。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继而因势利导,铺设阶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导”的基础上,主动地融人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通过认真思考,积极与人合作,主动参与分析、讨论、归纳和表达等环节,实现从参与学到探究学的转变,从而培养主动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
  在案例教学中,师生关系影响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率,进而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成败。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施教的必要前提,是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的强大驱动力。因为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教师给予学生的这种教育影响,学生能否接受,能够接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教好;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并对教师所任课程产生兴趣以至爱好,从而使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感情淡漠,互不关心,教学双边活动就难以进行,学生必然产生戒备、逆反甚至抵胁b理,失去对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教师反过来也会相应地失去教好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显然不利于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感情桥梁,也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二、投入与关注的课堂气氛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动力条件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教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就是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有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总体心境的反映,它具有认知和情感的鲜明的动力特征。在案例教学中,只有教学双方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管有时这种“紧紧围绕”对于某些甚至全部学生来说可能是不自觉的),表现出充分的投人和关注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从而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保证。
  
  1.教师必须积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
  “关注”,从教师的角度讲,即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切,也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具体说来,就是在案例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付出了努力和付出努力的大小,更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评价、认可和激励;不仅要关注所教知识的多寡,更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更要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不仅要关注学生求知的需要,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性格和发展的需要。
  
  2.学生必须积极关注自身的学习过程
  “关注”,从学生角度讲,即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更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关注自身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要关注自己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明确以下两点:一是只要自己付出一份努力,都在朝着预定目标(解决案例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迈进一步;二是在困难面前不能存在畏难心理,而是要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样,他们就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从而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创新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密切关注,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归因(即人们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认知)风格:成功了,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