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作者:成 宁
读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写与听、说、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目的。
“读”是输入,而且是与“写”关系更密切的输入。提高写的能力必须坚持大量的阅读,从中吸收养分,扩大词汇量;读的效果也可用写来检测,可对读过的材料缩写、改写、续写、仿写,也可以进行评论、摘记或写读后感等。因此,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的过程,就是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作文的过程,就是利用阅读中的营养,让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轻轻松松说话,高高兴兴作文,既强化了课文内容,又增加了习作空间,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一举三得。例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说:“假如琵琶女来到了你们身边,你们会怎样对她说?怎样去做?”课堂一下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我会告诉她女人当自强,不能把自己的幸福押在别人身上。”也有的同学说:“我会和她谈心,会建议她办学校,把高超的弹奏技艺传授下去,使自己活得更精彩。”……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知道学生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并与之产生了共鸣,便布置课后以《琵琶女来到我身边》为题写篇文章。还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我们教学时应好好利用文章的空白,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这类文章可以布置学生练习续写。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家乡的春天景致,与之比较,然后以《故乡之春》为题作文。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思维更活跃,作文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往往重“文”轻“语”,忽视“读”的训练,致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不少学生当众说话神情紧张,语言不规范,语句时有脱节。如果不重视解决,势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表明,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学生读书,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阅读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自己会读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