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与重塑

作者:简 敏




  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从长远看,就是在中国未来挑大梁的青少年一代是否能有坚定和明确的理想信念。从世界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解释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一种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从价值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是规范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尺度;从人生观的层面上看,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人生指南,为生命提供支撑,为生活提供依据,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转化为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理想信念是目标、是民族凝聚力、是人的灵魂。当代青少年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前,虽然青少年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下,各种社会消极因素也对青少年理想信念起着消解与误导作用。此时,如果我们放松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势必会导致他们理想、信念的神圣性让位于经济的现实性,轻者导致学生心理结构的失衡,重者会使学生失去评判人生意义的标准。共和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信念教育。毛泽东曾反复要求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痛陈改革开放前十年工作“最大的失误是忽视了思想教育”;江泽民强调,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对比,科学回答了在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道德风气,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重大现实问题。我们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坚定他们为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与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一、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要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也就是教人学会做人。理想信念,在一定意义上,理想就是信念,信念就是理想。所谓理想,从大的方面说,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追求;从小的方面说,是指个人的一些具体的人生理想,如求学理想、从业理想、交友理想、择偶理想、人格理想等等。所谓信念,可以指对某一理论、学说、教义的信仰,或对于建立在某一理论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信仰。这后一种情况,信念(信仰)与理想就重合、等同了,即理想就是信念(信仰),信念(信仰)就是理想。而在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中,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信念是居于主导、统领和核心地位的。由于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信念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等为基础,所以,如果一个人确立了对未来某种社会制度的憧憬和追求,那么他相应地也就确立了与这一理想信念相统一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所以,是否确立了明确的理想信念也是一个人、一个政党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代的信念教育主要是指培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信念。理想信念教育不但要深入到政治层面、道德层面,而且要深入到日常精神生活的层面,并注意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理想信念是一个系统,其最高层面是政治理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第二层面是道德理想,是对理想人格和理想的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向往;第三层面是生活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涉及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性质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信念问题,是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功能和根本任务,只有教育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才能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抵御能力,在各种考验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放松了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就会在根本信念上产生动摇,就会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迷失方向。
  每个青年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青少年信念教育,应以“立志、成才”为主要内容,从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出发,使之用科学的唯物论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事业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四点共同构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因为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要让他们看到国家的希望和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的,引言性。人们的信念就体现在对这个理想目标的信心上,有了信心,才能有坚定的完全的信念。
  
  二、当代青少年理想信念观的缺失表现
  
  据报载,北京市的一次调查显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结论:在父母对子女未来成人的期待中,有“坚定的信念”被排在所有12项指标中的第10位,家长和子女如此冷落“信念”,着实让人忧虑和不安。信念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奋斗的方向,历来被视为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信念的信念教育,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中,深层次的利益差别和矛盾也会反映在思想上,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某些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主、宗教、民族和领土等问题,采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竭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而青少年们的道德信念义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个性的不成熟和思考的未定型,所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些学生出现了一系列不良风习,有的迷信“金钱万能”,有的追求享乐至上,有的甚至发生信念动摇或错位。
  1.道德概念模糊
  道德概念的表征是文明素养和言行礼貌。青少年道德观念是青少年信念教育中的核心问题。青少年由于缺乏足够的阅历和学识,不能全面地观察分析自己。在重大问题面前,也常常思考不严密,容易形成从众心理或众从心理,对人生的价值判断标准趋向多元化。
  2.信念发展不均衡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个性特点,在同样的信念教育中,意志发展不均衡,自制能力发展不均衡。意志力强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明确认识,对错误东西有较强抵制力;意志力弱的却在选择目标时,摇摆不决,没有明确的方向。
  3.政治选择功利化
  青少年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学习和实践,对政治取向积极。但有的同学在政治取向上明显务实、功利,不少学生把入党、评优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子段,从而使这些学生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