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

作者:夏晋祥

有些人主张取消考试。这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极大误解。其实无论教育进行怎么样的改革,也无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样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愿学爱学,但如果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教育却连基本知识都没有“学会”,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变得更“会学”,那么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非常地充满活力,非常地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改革那种“目中无人”的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改革,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变得更爱学,变得更“会学”,“学会”更多的知识,从而去为自我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九、必须处理好教师多重角色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课程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角,是演员。学生的角色是无知者,课堂的配角,是观众。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知识的授受关系。教师的这种“非人化”角色,在过去的时代,还能给传统教育以支撑,但在信息源体现为多声道立体声交叉作用于学生的当今网络世界里,则是明显地落后了。这主要不是由于当代社会信息源多了,而是知识更以惊人的速度在更新换代。特别是网络技术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预示着一种新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在网络中不仅有不断变化着的丰富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它“强调‘自我’的文化意识形态,能满足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和追求激发自我潜能的愿望。”面对发生着巨大变化又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欣赏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心智的启迪者、引导者;由管理的控制者变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师生关系由传统的支配与被支配、主宰与被主宰、教育与被教育变成了民主平等合作的朋友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是教师角色本真的回归。但我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也不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为避“教师中心”的嫌疑,变得不敢作为,听之任之,放弃责任;为避“知识中心”的嫌疑,变得不敢“传道授业解惑”,不敢“教”甚至不敢去“导”!实际上,由于教师知之在先、知之较多,承担着国家和社会委托的培养人的任务,所以作为教师来说,他必须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影响激励学生,达到心灵沟通;情感共融,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做一个促进学生成长的情境创设者、激励者和欣赏者;也要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成熟的心智去开发学生的智能,做一个学生智能开发的启迪者、引导者;同时还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积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知识传授者”。
  
  十、必须处理好学生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不同主体的文化体现出的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学生(成长中的儿童)文化特征体现为感性、幼稚和动态变化;社会主导文化即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处于统治地位的集团所倡导的文化特征体现为理性、成熟与相对稳定。传统课堂体现的文化价值是社会主导的文化价值,表现于课堂上的是圣者、贤者、智者的至理名言、感人教诲;思维特征体现的是优化的思维结果而非由浅入深的探索的思维过程,致使课堂成为了社会的课堂,学生的文化价值在自己的课堂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学生的感性、幼稚和动态变化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倡。它让学生感到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的同时,也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空间离自己太远,体会不到一种亲切感和亲近感。新课改后的课堂文化倡导的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个性与风采的课堂文化,表现于课堂上的文化主体是学生的感悟和价值追求,是学生的诚挚话语和稚嫩图画,是优秀学生中蕴涵着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这种课堂文化尽管表现为有的不完美、有的不优化,甚至有的是幼稚可笑漏洞百出,但对学生来说却平易近人、容易理解、切合实际而非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深奥难懂!这种课堂文化更容易融通学生、亲近学生、激励学生!但我们在创设课堂文化环境上,一方面我们要强调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课堂文化应是学生的课堂文化,要突出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理念与价值观,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排斥社会主导的那些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文化,社会主导文化价值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