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
作者:夏晋祥
明系统讲授的教学效果是很不尽人意的,必须进行改革。事实上,很早以来,就不断有人反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反对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强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活动和直接经验。美国学者格柯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聪明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表达过类似的思想。他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新课程主张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是对教学方式的正本清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也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要在“点子”上设问,即在关键处、衔接处、转化处设问,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一些知识,直接通过教师传授效果会更好。教学方式在强调突出“学”的同时,坚持“学”、“导”、“教”相结合是由于知识是由三种类型构成所决定的。知识的类型可分为三种。即人类规范如汉字;人类认识成果如计算法则;人类经验如怎么样写文章等。其中人类规范教师“教”的效果好,人类认识成果可由教师“导”也可由学生“悟”,人类经验则主要需要学生自己去“悟”。
五、必须处理好教材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辩证关系
新课程提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由于这种提倡,有些参加课改的学校和教师又认为,教材知识将不再重要了,甚至一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本就不用课本。其实,教材知识是教材编写者精选的精典知识,每一章每一节每一篇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知识无论是对学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透彻地了解与理解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教师在处理教材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系时,要做到既重视教材知识又不过分拘泥于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吃透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经验,积极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时又将课堂向生活开放,体现一种源流式而非截流式教学。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通过“有字的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外部广阔世界这一“无字的书”,把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时间和空间都无限的课外学习、终身学习。
六、处理好激励性教育与警示性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传统的教育方法批评多、警戒多、惩罚多,致使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体会不到关心与激励、愉快与成功,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功欲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发。新课程倡导教师尊重学生人格,赏识学生进步,关注个体差异,积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我积极学习,所以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教师因为注重赏识而不敢去批评;因为提倡激励而不去警示;因创设愉悦环境而没有意识到批评、挫折与痛苦对学生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致使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只赏识,不批评;只激励,不惩罚。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们必须从一切方面去尊重学生,也必须从一切方面去要求学生。国外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家庭环境可以通过两个指标反映出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程度和家长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期望高回应类型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成绩优秀,个性发展健全,人际关系融洽。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时(比如离家上大学读书)能很快适应,自我管理的能力强。而其他几种类型(高期望低回应、低期望高回应等)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教师教育方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其结果也基本一致。所以说,只有赏识激励而没有要求和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方法是赏识激励与批评指正的完美统一。
七、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
个人现代化的标准很多,但总的来说,就是既有个性又有社会性,保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新课改后的许多课堂,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致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教师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一句话,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但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改后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是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所以学生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对学生进行社会性的培养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进行:(1)可以不断强化尊重他人、遵守课堂纪律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2)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3)强化各种优秀的社会性行为,如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认真倾听等;(4)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中等等。
八、要处理好“学会”、“会学”与人的生命健全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分强调获得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致使课堂教学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这实际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却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又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情感态度。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教学结果不仅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有没有“学会”,还要看学生有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会不会学。同时,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没有得到更好的激发,学习习惯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心灵是不是更丰富、更健全了。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既然课堂教学提倡尊重人、发展人,所以课堂教学就没必要拘泥于知识掌握的多少,甚至还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