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论中国近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文化冲突

作者:黄国英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冲突问题。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冲突的实质是两种不同教育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与经济至上的社会发展观和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相辅相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期,我们曾经把经济发展当作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经济发展又单纯地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高低来衡量。这种一味追求实利的社会价值趋向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教育中作出重科学、技术,轻人文关怀的价值选择。
  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专业化,其最终结果是教育中各门学科课程之间的割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方法,例如,商业就是商业,科学就是科学,艺术就是艺术,政治就是政治,社会交往就是社会交往,道德就是道德,娱乐就是娱乐等等。而我们的课程和我们的教育价值理论都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出兴趣的分割现象。因此,要解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冲突,就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将教育的问题与社会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来思考。
  
  二、产生两种文化冲突的原因
  
  人们对专业化教育(即科学教育)的过分推崇和要把自己的社会模式固定下来的倾向,是导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冲突的诱因之一。从历史来看,文化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所产生的文化,对于制度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我们的社会中,知识分子是一个有权给事物赋予意义,并把这种意义传承延续的群体。他们群体内部自身文化的分裂必然会对制度化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而这些产品所带给社会的进步是外显的,并可在短时间内见效。因此,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就更容易占据优势地位。与之相比,人文关怀则主要是通过提升人性和陶冶人格对社会起一种潜在的、隐性的作用,其效果很难在短时期内显现。
  分析造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冲突的原因,既有文化方面,与国家对社会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的选择有关,也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自身的特点有关。但探究造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却在于人本身。
  人是物质和精神统一的存在。科学教育和人文关怀是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文化教育上的折射。当然,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实际上科学精神也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一个方面。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比,只是人类精神需求中的一个部分。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不断获得满足的历史。精神需要的满足需要人文关怀来维持;物质需要的满足则依赖于社会产品的丰富。人文关怀和科学技术恰恰为人类生活在这两方面的满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学会人文关怀和推动科技进步就成了人类生活中永不褪色的主题。
  当然,能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得到满足,永远是人类最为美好的愿望。可不幸的是,精神关怀和物质进步常常不能同步。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一件事情放在中心,而把另一件事情放在边缘;而且,往往是把物质的追求放在中心,把精神的关怀放在边缘。所以,科学和人文的冲突也就屡见不鲜。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上海青年学者王晓明首先重新提起人文精神的话题,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在物质贫乏多年之后,一旦有了条件,人们自然就把注意更多地投向物质追求,而相对忽视精神感受。丰衣足食,身居广厦,反而觉得内心空虚,而且仿佛越有钱,这种感觉越强烈。教育处在社会之中,教育的内容不可能不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冲突就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片面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忽视精神追求的现实在教育中的投射。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从根本上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冲突,主要是由于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发展的不平衡所致。那么,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不断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需要唤醒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关注。这绝不单纯只是一个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从社会的角度,我们一定要树立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进步并不完全一致的观念。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在为社会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宁肯牺牲一点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证社会风尚的健康,保证人们精神生活的健康。流浪在健康的精神家园之外的文明,无论如何不能算是真正的文明。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解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裂问题,则需要在学校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目前我国大学通行的做法是加开有关人文学科的课程。而这样做,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积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增强,学生用来学习的时间却在不断地减少。这种学习内容的不断增长和学生学习时间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是值得任何一位教育改革者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单纯依靠增加人文课程来改善人文教育的方法需要认真推敲。
  其实,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与整合问题,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美国哈佛大学曾于1945年发表过一个关于普通教育的报告,报告的主旨是:所有的哈佛大学的学生,不管属于哪个专业的,都应通过学习一些规定的和要求参加考试的学科,以熟悉一整套组成“西方文化遗产”的知识、理想和价值观。20年后,当哈佛大学重新回顾这份普通教育大纲时,才知道这种特定的做法失败了。努力实施这种共同文化的核心教育,只是使学生得到了一些肤浅的知识,而并没有能够达到使他们接受“西方文化遗产”中的知识、理想和价值观的目的。德国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普通教育,也经历了相同的命运。后来,为了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美国采取了两种新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以两种设想为根据。第一种设想是,通过学生选修的专业去激发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积极性。例如,给学物理的学生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结果以及物理学和伦理学的关系之类的科目。第二种设想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全部内容;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最好是通过实际研究人员对这门学科的一个片断作详细的讲解,而不是让学生从广泛的浏览中去学习。
  实践证明,美国学校为解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分裂问题所采用的两种做法,既解决了知识的增长和学生学习时间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也真正使学生对人文知识产生了兴趣,真正地接受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教育。
  借鉴美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尝试,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我们把视野仅仅局限在学科中心课程的范围内,那么前面所提到的,知识的不断增长和学习时间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