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论中国近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文化冲突

作者:黄国英

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就永远无法得到克服。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新型课程的探索,重视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进而改变那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做法,使学生在这些新型课程的学习中,既提高了能力,也学会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结果,也与我们基础教育中人文学科教学的失败紧密相关。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往往采用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语文课要求学生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政治课要求学生死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和范畴,史地课也仅限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事实。我们知道,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自然科学以可重复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标准化和简洁性,它需要抽象的逻辑推理分析。但人文学科所追求的是主观性、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它需要学生去理解,去体验,而不仅仅是去分析。对人文学科采用自然科学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枯燥乏味,使人文学科中包涵着的丰富的意义得不到应有的展示;同时也使学生对人文学科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这种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敌意,会使他们对人文精神逐步淡漠。而且,目前的中学还是文理分科,许多理科的学生都不屑于学文科,认为文科就是死记硬背,是差生的选择。在这种条件下,就难怪大学教育培养不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了。
  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既需要社会来引导人们去关注精神世界,更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变革。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绝不应当仅仅要求学生去获得那些粗浅的知识,而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和体验包涵在其中的意义和情趣。同时改革基础教育人文学科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使学生在经过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后,能够在大学学习中,有效地解决和遏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冲突的问题。
  让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双重目标。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自然发展的规律来看,高等教育要适应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以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把大学的各个教育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以实现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