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境创设
作者:周树江
一、语境的定义
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进行研究,从而对语境也做出了不完全相同的解释。语境的概念最早由波兰籍人类学家马里修斯基(Malinowsky)提出的。他把语境分成两类,即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语境”则指话语发生时的情景。后来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在语境概念中又增加了话语交际者的个人背景。
我国学者近年来对语境的性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何兆熊认为:语境应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对一个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的人来说主要表现为上下文;而语言外知识则要广泛得多,它既包括交际双方背景知识和相互知识,还包括一个具体交际活动的情景知识。王建华把语境定义为:“语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语用实体相互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他把语境分为三大类,即言外语境、言伴语境和言内语境。其中言外语境包括认知背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是宏观的,而其他两类则为具体语境。应该说,王建华与何兆熊两位学者对语境的定义所含内容大致相同,王建华的言外语境相当于何兆熊所给出的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和相互知识;言内语境为语言知识;言伴语境基本等同于情景知识。英语阅读是一种间接的、书面的语言交际活动,言伴语境在其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太明显,而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则直接参与阅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阅读活动的成败。
二、阅读教学与语境创设
1.言内语境
在进行阅读时,人们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是“自下而上法”和“自上而下法”。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初期,由于对语言的掌握不是太熟练,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到对语言符号的认知上,“自下而上法”也就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要阅读方法。“自下而上法”首先是解读语言符号,由词到意,组词成句,然后是组句成段,最后再形成篇章。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这种方法有利于对语言符号的认知,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但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阅读技巧,需要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识别词义,把握篇章结构,理解篇章意义。具体来说就是为创造一个认知篇章微观语义的言内语境。
Halliday & Hassan指出,篇章之所以成形在于有一个“篇章织体”(texture)。篇章织体是结合各个衔接手段的抽象概念。每一个衔接点被称为“衔接纽带”(cohensive tie),他们提出了5种衔接类型,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在以后的著作中,哈桑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衔接类型被归入非结构衔接,而结构衔接则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这些衔接点促成了篇章的连贯,同时也是认知篇章意义的切入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衔接手段,从而使言内语境明确化。如有这样一篇文章:
(1)I crossed the street to avoid him,but he saw me and came running towards me.It was no use pretending that I had not seen him,so I waved to him.I never enjoy meeting Tom.
在这个篇章中,作者使用了后指代(cataphora)的手段来实现衔接,在“Tom”出现之前先后四次使用指代词来指代同一个男性,即“Tom”。弄清这些关系才能真正理解篇章。
在阅读论述文章时,连接词给读者提供了解读篇章逻辑关系的语内语境,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利用这些连接词。如:
(2)Sports demand an effect of will and muscle that is healthful for the soul as well as the body.For instance, Swimming is healthful,though the first dive into the pool is always cold.Furthermore,tennis takes a great deal of energy,especially under a hot sun. And lastly,team sports,like basketball, baseball,and volleyball,always make the awkward player mentally stronger.In conclusion,character and sports go hand in hand.
在这里有五个连接词语:“for instance”表示例举;“though”表示转折;“furthermore”递进;“and lastly”表示最后一条;而“in conclusion”则表示结论。这就是理解篇章的语内语境,是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明的。
2.言外语境
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阅读的目的也应该从关注篇章的命题意义转变为篇章意义,力争准确把握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这个阶段,应逐步训练采用“自上而下法”进行阅读活动。
“自上而下”阅读法是从高层信息出发, 根据已有的知识, 对文章进行推测和假设, 然后依照文字层层向下推进, 对预测或假设加以确证, 这一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受抽象概念所支配”(conceptually driven)。为了从总体上把握篇章的意义,进而领会作者创作篇章的意图,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应进行言外语境的创设工作。王建华认为,言外语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背景语境两大类。社会文化语境又可分为社会心理、时代环境、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认知背景语境又可分为整个现实世界的百科知识、非现实的虚拟世界的知识等因素。
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物,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也不例外。在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隐喻表达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当属成语和典故。每一个成语或典故往往与其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不了解这些历史、文化背景将会阻碍对篇章的准确认知。教师应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使他们具有解读篇章所需要的文化背景语境。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为古希腊,古希腊神话成为西方语言中隐喻的源泉。如:
(3)He would be an excellent candidate for the position.But he's got an Achilles heel——his temper.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