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徐华炳
一、在温民工子女学校教育之境遇
1984年以来,沿海开放城市温州的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民工。截止2005年上半年,竟达250万人之多。而如此众多的民工身后,又有数目不少的未成年民工子女。据统计,目前温州市每年要接受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高达15万多人。这无疑给温州教育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对此, 温州市各级政府予以较高重视并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最近3年,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如适龄民工子女入学率持续走高。2004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民工子女占到了适龄总数的99%以上;又如可就读学校增多。无论是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还是各类接受民工子女的公、民办学校或专门的民工子弟就读班,总体数量都在增多。但在看到可喜一面的同时,冷静分析后发现,在温民工子女的整体教育状况仍然较差,学校教育处境尴尬,民工子女就学状况依然严峻。
1.学费压力大是首要问题
民工的职业是五花八门的,工作的流动性很大,收入普遍偏低且不稳定,被视为“城市的弱势群体”,民工家庭经济的窘境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从对在温民工的有关调查来看,有近6成的民工认为学费问题是比较突出的,23的民工认为自己之所以迟迟没有让孩子上学的首要理由是经济原因;而一些原本很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孩子,也因公立学校的一次性“集资费”或“助学费”只得望而却步;据了解,在公办学校插班或就读民工子弟班的孩子不到15%;因贫困而离开课堂的惨况依旧存在。当前的学费的确使民工家庭负担沉重,因为民工家庭平均月收入基本在800~1000元,扣除房租费、家庭生活基本开支,所剩已非常有限,加之民工家庭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而对那些低收入或家境贫寒或生活无保障的民工来说则是更为难的事了。严重的问题还不止于此,许多学校不仅收规定的借读费,还要收取几千甚至上万元的高额捐资费、建校费等,令民工望"校"兴叹。这同时却又成为了那些设施简陋的非法办学的窝棚学校之所以屡禁不止的原因。
2.民工子弟学校教学环境差,无法适应现实需要
当无法选择高收费的名校或公立学校时,民工子女大多数转向收费低的民工子弟学校。这虽然解了高学费之忧,却又进入了新困境。因为尽管温州市已有十几所专业的民工子弟学校,但规模较大的,条件稍好的仍不多。依据有关调查也显示,有近80%的民工认为很有或有必要为他们的子女开办专门学校,但同时认为民工子弟学校的规模、师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温州和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一般是利用社会力量来办民工子弟学校。而这种以取得利润为出发点的私人投资决定了这类学校的性质,注定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规模不大、各种软硬件相当不完善等问题,自然也无法与市区的公立学校相比。即便是已有的民工子弟学校一般也是租用民房,至于新建校舍,数量不多且去学校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学生安全不能保障。如果说对学校的硬件设施现状尚可表示理解的话,那么,民工及其子女对师资的提高还是抱以极大关注的。这也正反映了实际情况:由于民工子弟学校属于私办或民办的简易学校,对于教师的聘任要求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多数教师没有资格证书;教师待遇也低,特别是生活保障水平上不去,导致了教师素质的逆淘汰,进而使教师频繁调动,这不仅降低了孩子的心理期望,且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良好教育的接受。此外,许多学校没有教学计划,教材混乱,学籍管理紊乱,教学水平很低并陷入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状态。
3.教育公平存在偏差,师生歧视现象时常发生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教育公平性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凸显。然而,在温州的调查中发现,民工子女受教育公平权的实现却不近人意:一方面,能进公立学校与大多数本地学生享受同样教育的只占少数,而大多数则只能进民工子弟学校,有些甚至还可能中途辍学;更糟糕的是,有些民工因认为自己的子女会受到歧视而不愿送孩子进公立学校。这种歧视既来自本地学生的冷嘲热讽,也来自教师的偏袒。无论何者,都使得许多解除了就学之难的民工子女又遭遇了心灵之痛。特别是对学生直接产生示范力的老师都如此言行,必将更大地刺激民工子女,以致他们几经转学甚或中途缀学。调查亦表明,在学校里,教师对民工子女学生的期望值明显低于中高层学校的学生。至于民工子女是否有市区的小伙伴,那几乎是个奢望。近95%的民工子女认为比较好的伙伴是学校里和邻居的民工子弟;而92%的民工子女表示从未与本地孩子交流过,原因一是不敢,二是没有机会。在接受调查的民工子女中,超过一半的孩子表示,放学后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家里。
由上观之,当前在温民工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明显多于解决的方法,如政府部门重视度有待升温、社会环境有待改善、民工及其子女的主角意识有待加强……而这些问题若得不到顺利解决,将会引发其他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各当事人都不能忽视问题的严重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二、对策建议
温州是个创造奇迹特别是聚集财富的地方,却为何不能给这个区域内的每个渴望学习的孩子以足够的财力保障?外来民工为温州创造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为何却享受不到与常驻人口相同的政策?这些问题的不解决势必影响到温州经济的长足发展,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那么,温州的政府、社会、学校和民工家庭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更行之有效?基于上述对问题的分析,据笔者能力所及,拟提出以下建议:
1.落实政府的保障力
政府应通过政策层面的影响,为民工子女的教育争取良好的发展空间。
(1)加强领导,修定法规
为了直接、及时地管理和服务好民工及其子女,要在民工集中的工业区、安心住宅区和大企业附近,成立"流动人口子女综合管理领导小组";要借鉴国家和一些民工多的大城市已出台的相应管理办法和先进经验,制定“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条例”、“民工子女在温就学的暂行管理办法”等。同时,在具体“条例”中要突出民工最期盼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如规定民工就业暂住地政府应当保障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并实行“同城待遇”等。
(2)规范收费,降低门槛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把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全市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中,应统一指定学校接收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就学,指定的学校对辖区范围内的民工子女就学不得拒绝、推诿,不得收取借读费、赞助费,不得违反国家和本市规定收取其他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民工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就读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视具体情况,减免部分杂费。尽管现在要公办学校立即完全不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有些不合温州实情,教育部目前也还规定可以收取借读费,但公办学校应明白,温州充裕的教育资源也得益于民工创造的经济财富,民工子女有理由分享这块蛋糕。所以,要逐步大幅度减少直至取消公办学校的“赞助费”、“借读费”,使得公办学校成为吸收民工子女的主要渠道。因为“取消了这道门槛,既可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又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