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徐华炳




  (3)扶持社会办学,倡导教育公平
  教育部制定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允许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学校或简易学校,并对简易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所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还未完全被打破,公立学校的赞助费问题还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政府不仅不能取缔所有的民工子弟学校,反而要大力调动各种力量,以多元化的投资途径创办更多更优的民工子弟学校。当然,政府可在其中充当调控角色,采取民间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办学形式,多方吸纳资金,进行社会化办学。应当说,这些办学方式在私人企业众多、民间资本雄厚的温州,运作起来是简便可行的,且能让企业看得到出资办学的发展前景。
  
  2.拓展社会的关怀面
  社会应给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民工及其子女以温馨的关爱。
  (1)开展社会援助活动
  既要在大众层面上动员市民开展一些为民工子女教育筹款的活动,更要组织一些大型知名民营企业为民工子女教育多出力,因为这些企业的员工就是以民工为主体的;既要通过民众自发的来普遍设立各种“希望工程”基金、“爱心”基金等,也要由职能部门或民间社团来发放“教育券”等,以对民工子女统一推行“一费制”,对个别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则实行减免或补助等优惠政策,从而多渠道多层次地保证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
  (2)营造平等氛围,尊重民工子女
  民工的活特别重,民工的工资特别低,而且当地社会各界的排外心理所冠以的“外地人”,使他们承受了极大的不平等待遇。如果不纠正这种扭曲的社会关系,那么一旦在民工子女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社会不公”、“农民工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就可能在长大后表现出角色上的冲突、认同上的危机和价值上的失范状态,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型边缘人”。因而,本地温州人应该摒弃传统思维,主动与“新温州人”融合,使“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和“孤者有其养”。如可以通过组织市区同龄学生对民工子弟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体验活动,加深全市人民的亲身感受,为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些生活资料补助,将他们视为“新市民”,让他们的孩子有个安心学习的家;也可以像温州团市委一样开展“和馨助学”活动,等等。通过各种“关爱外来民工,共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使民工及其子女逐渐从最初的被排斥、被歧视,转到被认可、被接纳直至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人格平等、和谐共处、共生共荣,进而带来“本地人”与“外地人”在感情融合、生活融和、思想融通等方面的不可估量的效益。
  
  3.优化学校的配置率
  学校应以宽大的情怀接纳这群特殊学生,以让他们安心、尽心地在其中学习、成长。
  (1)敞开门户,欢迎“城市的第二代移民”
  在政府相关制度的要求和机制的保障下,符合条件的各类学校应结合校情,最大程度地不加任何附带条件地接受每一个来求学的民工子女。学校的任何一个班级只要有名额,就应允许符合入学条件的民工子女随时插班。尔后,积极地为入学的每位民工子女建立临时学籍,实行动态管理。这样,在学生转学时,学校就可主动出具证明让学生带走学籍,学生学业期满时,学校就可根据其毕业成绩,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以利于学生流动。
  (2)提高教师素质,解决师资问题
  选好老师,对流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比普通学生更深远的意义。因此,公立学校的老师们要做到一视同仁,并且有时还要给这些“社会环境不利的群体”一些特殊照顾。如关怀贫困生,鼓励与帮助差生,甚至给予单独辅导等;而在民工子弟学校,聘用老师时更应严把关,受聘老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心理学知识。
  (3)开发资源,开展素质教育
  民工子弟学校一般属于简易学校,教学设施比较缺乏,但校方可尽力争取外部支持,并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各个学校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尽可能地对困难较大的民工子女提供经济补助、减免学费等,为他们解决一些切身问题,从而使这些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生活。同时,学校要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开展各类竞赛,开办学生优秀课外作品展,举办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多召集家长会、座谈会,使学校、教师、家长、孩子密切联系。
  
  4.提升自身的参与度
  第一当事人的民工及其子女应以积极姿态改变现状,这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1)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民工子女不仅要有满意的学校教育,也离不开温馨的家庭教育。民工子女若缺乏较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或其父母疏于管理和辅导,那学校教育的功效将最终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民工家长再繁忙也不能忽视子女的教育。同时,民工虽离家来到温州,人生地不熟,且大多处于社会的底层,家庭经济在温州不算富有,但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加宽松的家庭环境,就应该竭力克服困难,并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自己的潜力。当然,民工家长们除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物质硬环境外,还要创设和谐民主的家庭心理软环境。
  (2)积极配合校方,投身社会大学校
  民工家长除在家里言传身教外,还要主动和学校联系,要支持老师的工作,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事情;应按时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座谈会等,以便和学校领导及老师交换意见、沟通看法;而对于社会机构组织孩子们参加的活动,也应热情支持,以使孩子在这些活动中认识社会、熟悉社会、开阔视野,增强孩子们独立活动的能力。
  总之,民工固然给温州带来了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其首先是为温州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固然给温州政府和社会出了难题,但反过来,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也将是温州教育的新增长点。希望时常创造新记录的温州也能创造出一个关于在温民工子女教育的新天地来。总之,惟有在关心民工、解决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中,让他们感受到“阳光”,并真正赢得他们,进而才会使他们以温州为家,以“新温州人”为自豪,与广大温州人共建和谐发展的新温州!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