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对比研究
作者:高 霄 王慧青
委婉语不仅是各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二者密不可分。各种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委婉语,同时各国家、各民族社会文化的差异也反映到委婉语的使用上,使之各具鲜明的特色。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就不是完美的交流工具(Robert Butchfield)。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正如D.J.Evright(1985)所说,“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怨恨。”很明显,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为人类社会所必不可少,因而掌握同文化密不可分的委婉语对我们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委婉语的相同领域
委婉语的产生与存在有其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因此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和表现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领域。
1.疾病与死亡
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性解放思潮的影响而导致的性病(Venereal diseases),如梅毒(Syphilis)、尖锐湿疣(Venereal moist warts)、淋病(Gonorrhea)、艾滋病(Aids)等等被称为社会病(Social disease)或“那种病”,“红灯区”被称为“那种地方”。另外,癌症这一医学难题,人们更是谈癌(Cancer)色变,假若某人得了癌症,人们不敢直说或大声说。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惧,也是人类痛苦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它常为人们所忌讳,死亡主题是产生委婉语的永久源泉。很多语言中有不少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几百年来随着人们对死亡的忌讳程度不同,这些有关词汇的流行也有盛有衰。近来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是表示死亡的委婉语越来越荒唐,越来越出格。如死者(the dead)成了passed away/fallen asleep/gone to Jesus。另外汉语关于“死”的委婉语还有“去世”、“上天”、“逝世”、“牺牲”、“与世长辞”、“长眠”、“薨”、“驾崩”、“停止呼吸”等等。英语中有to pass away/to go to sleep/to go to heaven/to go to a better place/to be with God/to be in Heaven/to lay down one's life/longer living/the final summons等。
两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下都有自己的委婉语,表达方法接近,皆不敢直接谈论或涉及,总是拐弯抹角的表达。
2.性及相关话题
关于性爱、生育等行为的道德评价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本是人类的本能,具有繁衍后代的必要性,但人类往往羞于谈论“性”或与其有关的话题。性关系一方面常使人感到愧疚和羞耻,似乎只有那些到了一定年龄、具备充分知识和阅历的人才配知晓个中的秘密。另一方面,人们认为性关系本身具有强大的魅力,所以一般应该避免直说,以免挑起男女的春情。汉语中有做爱、房事、那种事、夜间嬉戏、同居、夫妻生活、爱情果实等有关表达方式,英语则有love making,business,streetgirl,takenill,delicate condition,harlots,sporting girls,bawd,whore等表达方式。诸如同性恋、卖淫及其他变态性行为,虽然现如今不再被人们随意地蔑称为男娼(pansy)或娈童(fruit),但同性恋者仍然担心会受到社会的歧视与法律的惩罚,他们还是创造了一套相关的委婉语。有关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是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在语言表达上永不会直接谈及,人们总会找个间接的方式论及,除非看医生这种特殊情况。
3.生理现象
尽管人人都有诸如咳嗽、打喷嚏、打嗝等自然生理特征和现象,但人们还是羞于直接谈及,以消除人们不好的联想,以招致他人的不快甚至厌恶。所以便出现了大量的婉指,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文明就意味着加强抑制。而有抑制就会有委婉语的存在,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4.身体器官
作为人的身体器官,有的器官人们羞于启齿直接谈论,于是相关的委婉语就应运而生。19世纪中叶美国委婉语最盛时期,妇女忌讳说“leg”(腿),要用“limb”,这当然是“sex”范围的延伸,到后来桌子腿、钢琴腿都成为“limbs”。甚至“trousers”也曾一度成为禁忌语,直到今天汉语中人们还忌讳说“脱裤子”,因为这容易让人联想到脱内衣。同样在两种文化中人们都不直接谈及“乳房”(breast),而称之为“胸部”。至于人的隐私部位,人们更要找个替代词谈及,哪怕是面对医生。不得不谈时,也是拐弯抹角、吞吞吐吐、低声处理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sex这类领域里,委婉语也有明显减弱的趋势。科学的说法冲破了过去认为不能开口、避讳谈论的领域,过去人们的生理现象,如妇女的分娩等现象现如今已逐渐成为科学知识,委婉语的色彩日益减弱。
5.政治委婉语
政治委婉语大多属于正式文体,一般来说,这些委婉语给人的印象一方面是高雅、庄重,另一方面是笼统、抽象甚至呆板。手法上主要是采用迂回手法。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减弱敌对情绪,更多地是进行政治欺骗,包括心理安慰与欺骗。如将不发达地区说为“developing countries”,罢工为“industrial action”,失业为“unemployment”,经济危机为“economic recession”,炮弹轰炸为“defensive measures”。甚至1999年5月8日美炸我驻南大使馆,炸伤、炸死我工作人员,NATO领导人却称之为“inaccurate military information”(军事情报有误),克林顿也将其说成“a tragic mistake”(悲剧性错误);“二战”日本侵略中国,在日本教科书中不用“invade”,而用“incursion”;日本在我南海海域外击毁不明船只,我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我对其“表示关注,深表遗憾”,措辞得力、有力,又不失大国风范。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委婉语的不同领域
委婉语中有一部分是各民族通用的,有一部分则是由各自民俗、道德、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所决定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充分展示了英汉委婉语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使其带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色彩。
1.年老观念
中国社会自古至今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与美德,中国老人以其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夕阳无限好的优势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尊重和爱戴,这样年老者,甚至于年轻人之间也经常以“老”相称,如“老板”、“老总”、“老哥”、“老弟”等等,其年龄并不一定大,只是表示敬意。西方社会则不同,他们一般都单独地甚至于孤独地生活,不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甚至一年、几年见不上一面,这与文化密切相关,因西方人强调独立个性,不过西方老人惧老,因年老必然导致死亡,“老”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大限将临,西方人之间称“old”一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所以称老年人为“senior citizen”,“seasoned men”或“well-preserved men”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