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对比研究

作者:高 霄 王慧青




  
  2.神或尊敬的人和物
  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产生最初都与宗教有关,与宗教中的禁忌语有关。这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认识不足,许多现象解释不了,便归因于神灵,由顶礼膜拜而心怀畏惧。在古希腊、古罗马人们对神祗,无论是吉星还是恶煞,都敬而畏之。因为神的名字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提到名字就是名唤神灵,对神不敬。于是牧师们创造了一些婉指的形式以替代这些神祗的真名以躲避神怒。如用“the Lord”(我主)代“God”(上帝);即使用“God”,前面也要加上“Mighty”,还用“Eumenides”(和善者)或“Erinyes”(受尊敬者)这两个委婉语称呼“Furies”(复仇女神)。即便在今天,人们仍用别称,如“the Big D”(大魔鬼)“Lord of the Flies”(蝇王)来婉指魔鬼。
  在中国情形不尽然。最初人们对神也是尊敬无比的,人们避讳在神面前说出不敬的话,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讲究迷信。现在随着科技的强劲发展,人们弘扬科学,消除迷信,类似的委婉语日渐减少,甚而消失。但这里需强调一个现象,在中国,长辈的名字是不能出现在晚辈名字中的,晚辈更不能直呼其名。这与西方文化有所差异。
  
  3.词义内涵
  由于英汉文化差异的存在,其词义内涵肯定有所差异。如“girl friend/boy friend”与汉语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不同。英语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称,其内涵与性关系有关,而汉文化中“男、女朋友”则专指结婚前的恋爱关系,二者没性关系;“Valentine's Day”(情人节)在英语文化中是指将信、卡片或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赠给异性朋友以表示倾慕的节日,而在汉文化中“情人”却专指配偶以外的异性;“single parent”(单亲)在英美文化中指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意味着未婚或离异,汉文化中则指离婚或丧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语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世,将其孩子称为“love child”显示了英美人对其的理解与宽容,汉语中“私生子”却反映了其与汉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视。
  
  三、结论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及时地反映人们对现行社会生活的态度,同时又时刻受其生成环境——社会要素的制约。社会的发展使得委婉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呈现动态的发展过程,新的委婉语层出不穷,委婉语的这种异化进程折射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而正确理解、把握委婉语在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中的运用和含义,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东方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发挥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良好的作用,使人们变得更友好,世界变得更和睦。
  (责任编辑 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