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论课程实施转向条件下的新型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
作者:潘光文 李 森
2.校本教研的特点
校本教研的特点主要可以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描述。
(1)校本教研的主导性主体: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学校行政人员。这三类教研主体在校本教研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居于不同的地位。学生和学校行政人员在校本教研起着重要的支持、配合和条件保障作用,居于非主导地位。教师是校本教研的核心,在校本教研主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和反思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教师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实践任务。作为反思者,教师还要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这种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赋予教师教学研究主体的角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和反思者的有机结合,使教师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职业生活方式: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这种职业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且还使教师与一般的教学研究主体区别开来。一般的教学研究主体是对他者的而非自我的教学活动中的普遍性问题的研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和反思者的双重角色在一般的教学研究主体身上是分离的而非统一的,即一般的教学研究者主要是作为研究者而存在的。这种分离使一般的教学研究主体与学校情境中真实而具体的教学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隔膜”,并导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双重角色,在化解教学研究主体与学校情境中真实而具体教学问题之间的“隔膜”,使两者融为一体的同时,还使教学实践真正地成为教学理论的可靠生长点。通过校本教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调动教师能动性,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力的内在机制。因而,校本教研具有能动性和实效性。
(2)校本教研的主要对象:具体学校的具体教学问题。校本教研认为: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真正的价值和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主张,教学研究必须“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即以学校为本。让教育理论专家、区县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下校指导”,引领教师经常性地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研讨本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类:第一,学校办学理念问题,即学校哲学。第二,学校师生素质现状与课程之间的适应性问题。第三,改造学校原有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教学研究,积极探索综合课程的实施问题。第四,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学校和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第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问题;第六,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性评价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等等。这样既使教师在专业引领和同伴交流中获得可资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又有利于教师在便捷(可随时、经常进行)研讨中快速解决新课程推进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可见,校本教研具有针对性和便捷性。
(3)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学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方式,其基本特征有三,即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4]。作为一种进行教学研究的活动方式,教学行动研究规定了教学研究主体的双重角色:教学行动者和教学研究者,即教学研究者所研究的对象是研究者在亲身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教学问题。行动研究的要旨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双重角色是吻合的。这种吻合的方法论意义是:教学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方式。
推行校本教研,打破以前的学科教研界限,让各学科教师组成全校性的“联合舰队”,以问题(或课题)为中心实现“同伴互助”。加强小范围的校际交流,密切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组成更大范围的“资源库”。引入“专业人员”的理论指导,鼓励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乃是促进全校各学科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特别是担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早日胜任所教课程最实效、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校本教研,地点就在学校,可随时进入“鲜活”的课堂,观察学生学习,观摩教师教学。参与者多为本校教师,“介入‘校本教研’的‘专业人员’也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讨”,因此人人平等、氛围宽松、交流机会多,从而使广大教师有了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这表明,校本教研还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科学出版,1996.
[2]阿普尔.2000年的课程:张力与可能性.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崔允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0.
[4]袁振田.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 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