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课堂教学语言的理性思考
作者:周新高
一、 立足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有四个基本要素:
1.语言清晰
包括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吐字清晰要求发音标准,吐字清楚,保证能让学生准确清楚地知道你说了什么;条理清晰指讲课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性好,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2.有节奏感
语言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控制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灵活地掌握语速,既能让课的流程起伏跌宕,让学生的思维亦张亦驰,又能符合在有限时间内传播最大信息量的要求;一般来说,课程的导入部分宜慢,分析重点难点,点拨迷津;转换、过渡可适当加快,在有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有限时间内的语言组织能力,强化记忆能力时可逐渐加快。无论快与慢,都必须以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准,做到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条清理明。语调变化主要指语调的抑扬顿挫,高昂为扬,低沉为抑,扬时如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引人为之动情,为之兴奋,抑时平缓字圆,调低速慢,如屋檐滴水,叮当有声,为之侧耳,引人为之深思,顿挫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师之所述,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一般有以下情况:为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加强逻辑条理性;为突出某一内容,为高潮的进一步升华。
3.音量适中
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内任一位置学生能听清教师的话为准。音量过大,超过人的心理承受力,觉得刺耳,会令人产生厌烦心理;音量过小,听起来吃力,对教师输出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兴趣及注意力的下降。一节课中不能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大大降低。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当需要突出强调某一点或某些关键词句时,可适当增大音量,当引导思维发展时,可适当降低音量。
4.语言精炼
这要求我们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表述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等,对学生已知的或非课本重要内容少说或不说,对重要的或学生未知未懂的要详说、多说,有时可以重复强调,但要注意一个度——强调性重复与罗嗦只是一步之遥。语言精炼还要求用词用语恰当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杜绝“啊”、“这个这个”、“对不对”等口头禅的出现,在课改理念下的新课堂还要防止“老师喜欢……”“你们想不想……”等一类话成为新的口头禅。
二、 追求艺术性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由此得到普遍的认可与重视,但只讲究科学与逻辑的数学教学语言容易让学生对数学课形成枯燥、单调的片面印象。事实上,数学的构成内容——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是以一定的“形”存在着的,数学的思维过程也以一定的“形”为基础的,形象、生动、幽默、激情的语言能更有效地表达出“形”,能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抽象与逻辑的数学。
1.讲授语言讲究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有课时任务,掌握课时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是所有课堂教学目标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课堂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必须以科学准确为第一要素,概念表述精确,场境描述准确,思维训练正确,逻辑符合法则,将教材编排意图通过准确处理后传达给学生。抽象性强,逻辑性强对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是一个思维的挑战,以具体、直观、形象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它要求我们贯穿于每一节课的教学,每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讲究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和情感性,它对于从直观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渐进,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和学习兴趣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生动形象就是寓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原理或学生因为缺乏经验支撑而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见深入于浅出,让学生在未知的世界与已知的经验之间实行有效的迁移,借助“有形”理解“无形”。通常借用打比方、夸张、用文学性语言辅助等方法,如对于a+b-c=a-c+b类简算性质的理解,学生往往只交换数的位置而丢了运算符号,对此,可用同一个班级的男女同学换座位作比方,换座位不影响学习,只是同时要把各人的“书包”(运算符号)带走才行,这样的比方,学生能深刻地理解交换律的灵活运用,并且记忆深刻。在乘法意义教学时,为让学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以及乘法的必要性,可以通过举例,用夸张的手法促进理解,如3个6相加→列式计算;9个6相加→列式计算;30个6相加→列算计算;300个6相加→列式计算……让学生在经历中切身感受。把量角的方法编成“绝句”: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度数从0起。
(2)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课堂气氛。创设一种让学生心理彻底放松的宽容环境。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刺激对情绪的影响很大。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影响工作和思维的效率。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闭塞,动作迟缓,更谈不上创造性。教学中常可用拟人和夸张、自言自语、借代等方法让文字活起来,让情境动起来,让隐蔽的明朗起来,让抽象的直观起来,如约分中分子只能和分母约分,在新知学习初期会有同学不能牢固掌握,就用“自家人不打架”来比拟;把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结果用“三兄弟”表达;高低级单位换算与改写,用大勺与小瓢舀水作比方进行迁移;比较数的大小用上“老大、老二、老三”等人性化称呼等等,这样的比拟,学生爱听也理解得快,掌握得牢。
(3)充满情感。语言的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用真情换取真心,用激情引发激情,把自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倾注在对话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促进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达理”,首先得做到“情通”。要“通情”,就得找到切入点——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不同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点”是不同的,但也有相通的地方,例如,好胜、爱表现、好表扬、喜欢游戏、对抗、竞赛、集体荣誉感强等,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语言,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上“秒的认识”一课时,在让学生体验“秒”的时间长短时,配合“嫦娥一号”升空倒计时,刘翔110米栏夺冠画面,设计了富于激情的语言,让学生群情沸腾,为后继教学创设了非常和谐的氛围。
2.组织语言追求激励性和思维性的融合
组织语言指在课堂中让教学各个环节联成一体的过度性、总结性和导入性语言,它是一根红线,串起课堂的各个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让课堂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它是一个框架,让课堂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是一条纽带,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经验与现实之间起到转承起合的连接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