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

作者:佚名




  2)科学的态度。所谓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崇尚真知的态度。如果把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航船的动力,那么,科学的态度就是航船的罗盘。没有科学的态度,就会陷入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违反规律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说真话,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说真话,应当是德育目标的底线,如果连说真话的诚意都没有,何谈人文精神?说真话,又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习惯说套话、空话,甚至假话。我们的老师很讨厌学生说套话、空话。然而,学生的套话和空话是从哪儿来的?归根结底是教育给他的。教育应当反思,语文教育应当反思。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作,都应当把说真话当作第一位的要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应当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正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培养科学的态度。尽管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有独到见解,但应当持之有道,在讨论中应当言之有理;
  3)合作的态度。合作的态度是时代所要求于人的极其重要的品德素养。因为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合作的要求较低,大工业化社会对社会合作的要求增加了,在新的世纪中,知识经济运作与社会发展要求知识整合,它所要求的社会合作是空前的。合作,必须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尊重他人与独立自主应是辩证的统一。
  语文课程应当把合作态度作为自己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文本的解读,资料的搜集与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都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语文课程还应当谋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合作态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2情感目标
   1)爱国情。爱国主义情感,对民族、祖国的热爱,应当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修养。它在语文课程中的培养,首先在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眷恋,对民族历史的仁人志士及其可歌可泣的事迹的感动。孔孟的忧国忧民,老庄的深刻与洒脱,墨子的兼爱与非攻,应当成为他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具有伟大的文化感,没有一个国家具有比中国人更深刻更丰富的文化,没有一个民族具有比中国人更伟大的充满所有生活的精神。
  爱国情感在语文课程中的培养同时还在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欢和热爱。凡是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的人,无不为韩麦尔先生最后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所感动。学生应当感受汉语语言的美妙,汉语词汇的丰富,汉语语法的灵动。
  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是与对祖先对亲人的热爱相一致的。爱国情、民族情正是亲情的升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之所以动人,之所以始终作为语文教材的名篇,就是因为它表达了人世间最朴素最深切的美好情感;
  2)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渴望了解事物和理解事物奥秘的情感。一个人的认知发展、事业创造首先取决于这种好奇心。如果说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发展与创造的外部动力,那么好奇心就是一个人发展与创造最本质、最内在的动因。 牛顿由于对树上掉下的苹果的好奇创造了万有引力学说,教师要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就必须把好奇心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爱护、培养好奇心的目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发问,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3)正义感。所谓正义,就是正直、公正、符合道义。正义感是一种维护正义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是最具魅力的人格因素,是人文精神的灵魂。正义感是需要培养的。然而正义感的培养远比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美德的培养更加困难。正义感的培养是很难通过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奏效的,因为正义感的典型表现形式恰恰是反教条的。而语文课程的生活性、形象性、榜样性正是培养正义感的最好途径。
  2.3价值观目标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总的看法。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它是人们判断是非、区别好坏的根本标准,是决定人们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出发点,人生价值观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即价值心理、价值认识和价值评价标准。
  1)价值心理。它是人生价值观最低层次的要素。包括欲望、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其表达方式是:“我要怎样”等等,而没有提高到“为什么”的理性水平,它是主体内在结构和需要直接生发的心境活动,具有自发性等特点;
  2)价值认识。它是以价值关系为对象客体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价值认识是价值观念中的理性因素,由于它的作用,人们在对价值关系选择取舍态度上,从“要怎样”的水平进到了“应该怎样”,并用后者指导前者,这就使价值评价有可能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指导原则;
  3)价值评价标准。它是价值观中的核心要素。无论是“我要怎样”、“我不要怎样”的价值心理活动,还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价值认识活动过程中,都蕴含了“好”、“坏”、“善”、“恶”等评价标准。价值评价标准不仅考虑主体需要,还要密切结合客体属性及一般规律,排除主体好恶偏见的干扰,客观评价现存的价值关系,它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要素,而蕴含于其他两个因素之中,并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人们对价值关系选择取舍的意向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凡是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必定有正确的价值观在起作用;而错误的价值观必定对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那些性格矛盾行为分裂的人,也必定与其价值观的不统一不和谐相关。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集中概括为真、善、美。因而,语文课程的价值观目标也应当指向求真、向善、爱美。语文课程中那些中华民族历史上志士仁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为价值观培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写纲要[ R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 徐仲安,张维东.道德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实施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
  陈兆前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人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生物学素质教育的历史任务已摆在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面前,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实施成为生物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强健学生体魄意义重大。本文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以及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至关重要。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1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
  以实验证论生命,以实验探索生命,运用活的机体进行实验,就给人们提出了善待生命等生命教育问题,无论是老师演示,还是学生操作,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知识的精神,通过挖掘,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将关爱生命的观念贯穿其中。
  在用动物所做的实验中,要想办法尽量少伤害动物,如需将实验动物处死,则要采用相对仁慈的手法,如:在初中七年级第一学期解剖小白鼠,观察心脏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实验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实验指导中将乙醚棉球投入放小白鼠的密闭容器中,将其麻醉至昏迷。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果蝇雌雄识别和唾液腺细胞巨染色体的观察实验中,也是用乙醚麻醉瓶将果蝇麻醉。在新教材中,初中八年级第一学期有家鸽的解剖与观察实验,教材中没有给出怎样处死家鸽的步骤,老师可以不在学生面前将家鸽处死,在进行动物解剖实验中,尽量减少解剖动物的数量,不恶意处置,虐待实验动物,培养学生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虚拟实验可以避免实验动物的杀戮,从而尽量避免因此在学生心灵上可能留下的轻视其他生命的阴影。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开展生物学虚拟实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可利用前景。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和造价的降低,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1] [2] [3]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