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及其对策

作者:闫学军 牛燕影




  [摘要]素质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特别尽如人意,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归纳了目前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误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5-0417-03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是特别尽如人意,本文就目前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实际存在的一些误区及相应的解决办法作一初步阐述。
  
  1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主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及发展性原则。许多教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有些地区、有些教师在搞素质教育时,往往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以为多上几节观摩课,多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多组织几次课外活动,贴上几个素质教育的标签,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
  2)重模仿,轻创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希望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所给出的结论完全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新颖方法,特别是“反叛性”观点,即使是正确的,也因为教师自身的学识不足或思考不到而受到打击。这样做,即使一时维护了教师自己的所谓“面子”,但却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是极为有害的;
  3)重教法,轻学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但教师思考过多的往往是自己教法方面是否完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而对于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甚少,有的虽有所指导,但常常因不太得法而收效甚微;
  4)重知识,轻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因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甚深,特别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甚少。还有些教师习惯用一连串的提问来启发学生,并借以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却不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教案上的问题解决了,并不等于学生的问题解决了。让学生回答提问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
  
  2提高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水平的策略
  
  深刻反思,走出误区。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更贴近素质教育,完成培养高品质人才的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不要只停留在对教材知识表面的观点与说明上,而要深入进去,挖掘与展现这些表面观点,说明产生、形成的思想脉络,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时,采取讨论课的方式,就学生普遍关心的“如何看待和谐社会下的效率和公平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著作、文献、书籍,收集相关资料,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同时还可选出代表不同观点的学生作重点发言,并且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在讨论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对于讨论中不敢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要积极鼓励使他能够勇敢发言,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再进一步分析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践证明,采取讨论课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不仅能使其主动获得真知,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个性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另外,要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应注意让学生多暴露在独立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问,这些疑问既是学习的障碍,又是学习的动力。“学贵知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在解决学生疑难过程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不能只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要深层地探明其障碍在哪儿,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有的时候,教师还可人为地设置“障碍点”,使学生在获得新知时经历曲折,进而质疑、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概论”课具体章节之前,先让学生提前阅读将要讲解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就教材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问题征集”,而后每次上课时拿出15分钟,组织学生对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设置一个个问题节点,依次解决,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笔者事后经过调查发现,高达87.8%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满意,认为这样做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概论”课的兴趣,而且也确实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他们感到困惑不解的一些社会问题。
  再次,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还应注意多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真知灼见,这些见解许多都闪着创造性的火花,如果及时地发现并给以鼓励和表彰,对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教师一定不要对于自己没有准备的所谓“另类观点”给以排斥,甚至嘲讽,这样做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学生今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养成有百害而无一利。以讲授“概论”课 为例,一些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会产生一些对社会、对人生比较偏激的负面看法,对这些同学,不能一味地去指责、嘲讽,甚至武断地批评,而是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找出他们错误地看待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他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这样做既帮助了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又教会了他们怎样积极地、正确地看待社会、人生、环境、他人,化解了学生心中的“坚冰”,同时也获得了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2.2充分表露教师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向学生表露自己钻研教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的展示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使自己在分析新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充分展示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广博知识,使学生受到启迪。不要避讳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要与学生共同讨论,求得正确结论。这样做,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嘲笑,反而会获得学生的加倍钦敬。以讲授“概论”课为例,“概论”课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时间跨度也大,涉及党在各个时期的创新理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党建、法律等无所不包,教师在备课及讲授过程中想做到对各个领域的内容都非常熟悉,游刃有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更要求教师拿出一种民主的、诚恳的、求实的态度,对于自己在教学中不能解答或解答不好的问题,提前拿出来与其他教师或学生做讨论,以求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切记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问题胡乱解答,甚至给学生以错误的解答,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实事求是地告知学生自己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然后再经过进一步学习或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老老实实地对待学问的态度会使学生对教师加倍钦敬。
  
  2.3注重主体性原则,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
  教学是一种双边性活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即掌握“渔”的本领。如果学生通过教师的活动仅仅获得了知识,而没有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这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发挥得很不成功。同样,就学生而言,主体作用的发挥,应该体现在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思考着的人,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自己的“脑子”动起来,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器,一只张嘴待填的“鸭”。教育活动应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学活动中,必须通过教学双边作用的发挥,使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等,绝不能把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单向的知识流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