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默会知识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
作者:陈 晨 李秋杨
3默会知识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用
3.1第二语言的传授者和学习者都应该高度重视默会知识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默会知识的作用。波兰尼认为:外显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传递,但这种外显知识的传递只有通过默会知识的应用才能获得成功;教学活动只有以这种默会的“潜在知识”(latent knowledge)为基础,才能使师生双方意识到自己的“理智的力量”(power of intellect)。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仅要重视第二语言外显知识的传授,还要为学习者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克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习惯,并考虑默会知识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发展第二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者如何有效地获得第二语言默认知识呢?斯滕伯格提出了三种方法:有选择性地进行信息编码,即吸收与自己的目标最相关的信息;选择性地进行信息组合,即把零碎的信息整合到一个有意义的信息流之中;选择性地进行信息比较,即利用过去的信息来理解当前的信息[10]。这就是说: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材料,通过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理解和实际运用,并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不能仅满足于从书本上、在课堂里得到的关于第二语言的外显知识,还应该在课外注意吸收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关的材料;不能满足于已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应当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应用于语言实践。
3.2默会认识和外显指导协同作用,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
波兰尼认为语言符号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即人类全部的言述装备仅仅是一个工具箱,是一种用来调动非言述能力的极为有效的工具。这一观点对于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颇有启发。语言知识、语法规则是人们在语言运用中的工具,但不是最终目的。语言知识、语法规则学习只有在默会的学习过程中才有价值,脱离实践的语言知识、规则毫无意义,并且它们源于活的语言,所以语言知识、语法规则的学习应该立足于语言实践,对相关外显知识的传授也应仅限于已获得一定语言训练的对象。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语言运用本身,至于其背后的理论或理由不应是一般学习者所关注的,至少不应是其关注的全部。甚至可以略微夸张地说,在某些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只需“知其然”,无需“知其所以然”。对此,顾德希先生曾明确指出:“教师当然力求把知识讲准确,但有时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可以的。”[11]
3.3凸显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认识者”
海德格尔指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息在所筑家中,在通向语言的路上,就要“亲身”去“体验”,去“体验”语言的特点,而不是把“语言”作“事实来静观,把它做支离破碎地分解”。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总是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会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诠释和理解。这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个性化、个人化的过程,也是主动体验的过程,学习者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深刻地影响着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的三项组合”(the triad of tacit knowledge)给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的“认识者”(the knower)的特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默会知识有三个中心:第一,辅助的诸细节;第二,集中目标;第三,将第一项和第二项联结起来的认识者。波兰尼认为:“我们可以把这三者放在三角形的三个角上。或者,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构成了一个三项组合,在这个三项组合由某人即认识者所控制,他使得辅助者和他的注意中心相关联。”在这三项组合中,“认识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且他是一个主动的体验者,而非被动的经验接收者。因此,教师不能把视线局限在语言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和客观性,而应该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凸显其“认识者”的特征,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自觉性,全面发挥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与经验的领悟和整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建宁.默认知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2Polanyi M.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8.
3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
4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三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5吕叔湘.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J].读书,1980,(4).
6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7周健.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J].语言与翻译, 2003,(1)
8约翰内森.遵循规则、非传递性理解和默认知识[A].郁振华译.跨域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Polanyi M.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
10 Sternberg.Enhancing education for immigrants: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J].Educational Policy,1998.
11 顾德希.建立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张志公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1992,(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