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第二语言写作教学方法研究综述

作者:姜 菲




  [摘要]本文着重于研究跟第二语言写作有关的主要传统的和现代的研究和教学方法,包括“受控写作”、“段落模式写作”、过程方法、学术方向写作、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等。其中有些现代写作方法的研究领域涉及项目的、语篇的、学科的、政治的、还有网络技术的问题。最后,作者指出相关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人员应考虑利用理论知识和调查结果自己判断什么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模式。
  [关键词]第二语言写作,研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451-05
  
  20世纪后半期,写作以及写作教学开始得到重视,逐渐成为语言学应用领域的法定必修课。随着写作研究在美国的增长以及二语写作领域的相应发展,写作也成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研究和教学的重点,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和教学也发展成为一门跨领域学科,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域。应用语言学主要就是与第二语言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学科。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有关第二语言写作的研究都是在教学与研究领域进行的。
  尽管第二语言写作的发展受到以第二语言为母语的主流写作研究的影响,第二语言写作的独特背景要求找到新颖的研究视角和范例。近年来,有不少跟第二语言写作有关的研究方法、惯例和研究方向引起了第二语言写作方面研究和教育者的关注;在中国,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更是方兴未艾。
  
  1受控写作
  
  “受控写作”可以看作是第二语言教学听说教学法的分支,因为它们有两个共同点: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关于语言就是话语的概念;出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是习惯培养的观点。在这个传统模式里写作基本上被看作是加强口头习惯的方式因而在二语教学中被置于相对次要关注问题。
  尽管近些年这种写作研究和教学方法已经变得更多功能化,形式主义的语言学分析法在这种传统模式中仍处于教学上的主导地位,而且是研究重点。早期对第二语言作者文章的语言学分析的研究主要是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等来教写作和做研究,如关注汉语和俄语或其它语言语句之间(后来上升到段落和语篇之间)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的差异。错误分析方法通过找出错误并分析书面语篇当中的错误类型来研究写作。词汇和句法等一些形式上的特征,以及语篇中的引导词数量、小句结构等其它的特征等被用来检验第二语言作者文章的流畅性、准确性和难度系数。
  受控写作课堂高度关注语言的形式和认知规律,符合学习者语言认知规律的培养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准确性是最受重视的。教师使用一个系统的习惯培养项目来尽量使学生避免错误和加强正确的第二语言行为。运用语言单位和选段示例进行模仿训练是课堂上的主要写作练习活动。在受控写作方法当中,写作起服务的作用,也就是服务于加强其它语言技巧的目的。写作指导的目标就是习惯培养。学生们练习相似的语言结构;而老师就像编辑一样,注意语言学习特征而非思想表达。这样的语篇就是词汇和句子模式的集合,而对读者或写作对象关注太少。
  
  2段落模式写作
  
  人们日渐认识到写作不只是组织一个个符合语法习惯的句子,第二语言作者也需要写较长的书面文章。这种认识的成果就是被Raimes称作“段落模式方法”的一个写作研究和教学的新途径。这种方法强调高于句子层次上的语言组织的重要性。Kaplan的“对比修辞”概念对这种写作观念的形成和方法的出笼功不可没。这个概念认为作者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学背景会在他们的修辞中反映出来。这里讲的“修辞”是语篇结构层次上的。这样,第一语言背景的干涉就延伸到比句子更大的范围,到了段落和更广的语篇层面上。
  段落模式方法的重点是逻辑写作和篇章形式的安排,通常最关注的是段落,重点落在段落成份、段落的展开和文章发展方式的选择上。文章的发展是段落延伸到完整篇章的差补法,包含更大的结构实体和组织模式。
  就段落模式写作方法而言,有关第二语言写作研究最受关注的就是“对比修辞”。它重点在于描述第一语言文化思想模式是怎样反映在第二语言作者的文章中的,一些文化是怎样把成功的书面交流责任交给作者而把其它的责任托付给读者,以及集体主义倾向和个人主义倾向在第二语言写作中怎样显示出它们的差异。常拿出来讨论的都是有争议的话题。有人批评说这个概念容易导致套路的出现,还有人认为团体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发展问题而不是转移问题。有许多其它具体的修辞特征也应用在文章中,包括断言、规避、间接、读者角度、介绍、元话语、修辞喜好以及语态等。
  使用这种方法的课堂上,教师努力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形式”上。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要求学生在给出的段落或篇章中对给出的两个句子进行二选一。从更高层面上,学生们阅读并分析一篇例文,然后根据这些分析自己再写一篇同类型的文章。更复杂的就是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列出相关事实并分类,基于这些事实再写出主题句和论证句,列出大纲,然后根据大纲写出一篇文章。
  段落模式写作方法把写作看成是把句子和段落组成特殊的模式,学习根据要求写作,培养辨别、内化、创作这些模式的技巧。在中国这种写作模式过去的十几年一直流行在大学外语写作课堂上,特别是针对四、六级等外语等级考试的培训中。
  
  3过程方法
  
  出于对受控写作和段落模式方法的不满意,也因为没有足以促生新思路的想法和表达方式及这些想法和表达方式可感知的规定性,来自主流写作研究的另一种输入模式,过程写作方法应运而生。
  教师教授写作时关注的重心既可以是写作的结果又可以是写作过程本身。关注结果时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是写作任务的目标和终产品。关注过程时教师和学生更在意的是某一写作经历的阶段程序和所涉及的一系列活动(计划、确定目标、生成思想、组织语言、打草稿、查阅资料或交流信息、写作、检查修改、再写等)以及所需要的相应的写作策略和技巧。其中的各个阶段是可逆的,策略是可培养的,技巧是综合性的。这种过程方法把写作过程看作是可循环、可探查以及可生成的过程。作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掘思想、创造意义。人们认为过程中的指导和干预比强加一些组织形式或是句法词汇限制更加重要,而且当有交流需要的时候,内容就会决定形式。
  “过程方法”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在写作方面把重点放到人(作者、学生等)和过程(策略等)的研究上。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影响第二语言作者的变量。第二语言作者被从其他角度观察,比如,把第一语言精通性或是写作能力转移到第二语言写作的程度,或者是总体的第二语言精通程度和第二语言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等。还有一些让人感兴趣的是第二语言写作能力与第一语言写作经验和技巧、写作理解力、性别、学习方式、语言和教育背景、第二语言作者对写作的感悟力、写作指导以及第二语言作者阅读量之间的联系。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不是把作者这个变量看作简单的和相对分散的,而是认为作者变量是非常复杂的。
  也有人提出一种关于第二语言作者写作过程的实质系统研究。主导这个领域的是总体“创作过程”研究,也就是从整体来看第二语言写作过程。同时也有潜过程以及创作过程因素的研究。最普遍的就是关于计划、打草稿、修改、编辑的研究。当然,许多其他的方面也有人研究,包括翻译、回溯、重组、公式化、监控、母语的借用、语言转换、工具使用、背景篇章等。
  在课堂上,这个方法倡导提供并保持一个积极、主动、合作的创作环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最少的干预以保证他们自己完成创作过程。这个方法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自己开篇、撰稿、修改和编辑。从过程角度来看,写作就成了一个复杂、循环、具有创造力的过程,这一点大体上对第一和第二语言作者几乎是一样的。学习写作就是要发展一个效率高、效果好的创作过程。作者要发现和表达意思,而读者要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作品,也就是书面文章,是次要的,它的形式只是为它的内容和目的服务的。在过程方法当中,要求作者去识别任务和读者,并且对任务做出回应并尽力满足读者的需要。这种写作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较适合应用于目前流行于我国大学外语改革课堂上的真实性很强的任务交流型写作,它与一些教师尝试的基于网络通信方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以及安排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上模拟真实需求的写作训练模式也有共鸣之处。强调交流互动的多媒体软件平台和网络环境提供给语言学习者以大量的在真实性较强的语境中使用目标语言笔头交流的机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更强的用目标语言在真实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语言国家中真实性学习资源的最佳来源应该是网络环境,真实性的或仿真任务环境有可能通过在外语教学改革中大规模开发和推广网络外语教学模式而得以实现。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