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中英两国旅游课程模式比较

作者:冯麟茜 刘丽娟




  [摘要]通过对中英两国旅游高等教育专业课课程以及实践课课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借鉴英国旅游教育体系中的成功之处,对我国旅游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关键词]旅游,旅游教育,教育体系,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433-03
  
  1中英两国旅游教育发展概况
  
  1)英国旅游教育起源和发展的概况。1972年英国Surrey大学建立了旅游专业的第一个硕士学位课程,1987年旅游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于英国东北部和南部两所大学(Surrey 和 Strathclyde)的本科教育中。到20世纪90年代,诸如Nottingham,Trent,Birmingham 等48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加入到不断增长的旅游学位教育和研究课程行列[1]。基于旅游学科的复杂性,英国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先从宏观上学习整个旅游体系中系统化的知识,然后选择一个更加专业的层次学习其微观方面的内容。旅游教育机构非常关注两个市场:基于雇主需求的职业市场和基于学生和雇员需求的资力(学历)市场。把旅游教育分为相互区别的三种类型即:酒店、餐饮以及旅游,并且把毕业生分为特定类型以方便被雇主雇佣,降低了毕业生的需求识别[2]。总之,英国的旅游教育和产业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很好的满足了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
  2)中国旅游教育发展概况。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一线接待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改革开放后,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正式设立了旅游教育机构负责旅游人才培养、从业人员培训和高层次的组织管理人才培训。1978,我国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了。1979 年,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建立并招生。20 多年来,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有旅游院校达1000 多所。但由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主要是由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发起的,其建立不是在合理的计划和谨慎的可行性评估研究基础上,多少带有求生、转行因素。因此不仅显得过多、不平衡,而且在层次结构上、地区间人才需求量与教育储备量之间的空间结构、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结构等也欠合理。此外,人才需求和人才的供给的不匹配问题,及旅游研究与旅游教育脱节问题也日益显现[3]。
  
  2中英两国旅游课程模式对比
  
  2.1英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理论课程设置。Airey and Johnson[1]总结了英国当时99门旅游课程包括66个本科课程和33个研究生课程。99门课程中有50个不同常用名称。从50个课程名称可知英国旅游课程的学科划分归属于经济管理、服务、体育休闲、旅游饭店、环境、地理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等方面。旅游相关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寻求在高等教育中体现系统化的宏观课程;另一类是用来处理旅游产业操作方面的课程。此外,99个被调查课程中最常用的名称为旅游管理,大约占全部课程的20%,这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受美国旅游教育的“管理”理念影响,教育结构在课程中提供更专家性的课程趋势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主要集中在“经营”和“管理”上;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英国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范围内建立了实践课教育体系,注重学校教育、企业、学术机构的协调一致性,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在三年制的本科学习中,一年级就在自己的实习基地进行为期9 周的入门级实习,使学生对旅游业的了解与相关的理论学习可以同步,甚至超前。第二年学生要进行8 周的在国内外其它企业的实习,用以扩展学生的知识及了解不同类型的企业。最后学生在毕业之前还有为期16 周的管理级实习,使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获得实际管理经验,实习结束后要交一份至少20 页的管理实习报告。而且,教师队伍中还聘用很多企业人员从事经营方面的指导。在每学期的课程中,还组织各种活动和布置不同的针对企业经营、策划、管理的作业,提高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能力[4]。
  2.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我国旅游管理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门类相对过多,选修课课程门类较少,二者比例失调。根据吴必虎,黎筱筱统计我国69所高校旅游课程主要有15个类别,其中管理和经济类课程最多[3](见表1)。
  
  表1说明我国旅游相关课程理论性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接轨,但缺乏与旅游产业操作方面相协调的应用性的课程。从学科划分角度来说,管理类课程比例高,这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总体趋势相同。还可以看出英语类课程设置比例很高,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体系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方面和旅游的其他非经济因素方面没有安排足够的课程,存在“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的状况[5];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从教学计划分析,很多学校四年制本科教育的专业实习安排为一次而且时间在半年左右。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或实验室的学院或专业系[6]。此外,其他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不论从实践内容上还是从时间安排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同行业的合作也没有英国那么紧密。综上所述,实践课比例总体上偏低,与旅游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存在很大差距。
  
  3英国旅游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各相关课程组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系内课程应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用来分析和解决旅游事务中的各种问题。高等旅游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主动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创造型、应用型、智能型人才,以提高“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鉴于旅游教育办学背景的复杂性,学科的边缘性、交叉性,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按旅游教学客观规律,全盘考虑。
  3.1进一步完善理论性课程,加强学科建设
  旅游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因此要借助多门学科理论来完善旅游专业课程。与英国相比我国还有一些教育盲区,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尚未开设和开设较少的相关课程,完善旅游学科体系。
  其一,保持旅游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设置的一致性。外语、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再加上旅游专业主干课程如:旅游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社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旅游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财务与会计、旅游法规等,这些方面的知识是新世纪旅游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旅游教学重点。基础课程应有一定广度,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主干课程应有一定深度,为培养高水平的旅游理论研究人才打下基础;
  其二,在设置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同时,适当设置背景课程。以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但旅游事业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培养现代化旅游人才不仅是培养管理人才,还要注重历史文化等其他基础学科的通识教育。因此,要借助多种学科知识全方位设置旅游专业课程,确定合理的课程比例来完善旅游专业课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