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论中国大学精神反思与构建的价值取向

作者:庄国萍




  [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面对我国大学精神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核心,培育大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打造和谐校园,将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和谐理念,大学精神,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4-0303-05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精神的建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如何传承、弘扬和培育优良的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激励广大师生献身科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大学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1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是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1]。大学精神是人们对大学这种社会组织的一种精神祈望和价值追求,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动力,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确切依据。大学精神是大学在扮演一种特殊社会过程中所操持的一种追求,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它是大学的使命、功能、目标和理想等内容的概括和提炼,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社会关怀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等,其中,创造精神、人文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
  
  1.1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指导人们的实践。
  
  1.2人文社会关怀精神
  人文社会关怀精神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大学在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大学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社区文明提供示范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看,担当示范角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超前性,走在时代前列;一是完美性,具有理想价值。大学的创造力为其走在时代前列提供了无限的动力,而大学特有的思想兼容、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又保证了各种思想观念的撞击,有利于形成较为和谐的精神环境。社会的现实价值存在总是多元的,而且具有短期性、易变性等特征,但大学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具有摆脱短期功利狭隘性的特质,因此它可以借助于批判精神,制衡社会负价值的发展,起到引领主流价值的形成和推广的作用。布鲁贝克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2]
  
  1.3自由精神
  传统的大学精神包含自治与学术自由两层意思,所谓“自治”是指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在学术的基础上自主确定谁来教、教什么、如何学;“学术自由”是指一种教师在西方大学享有的特权,是教师的保障制度。
  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所在。大学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真理、探求学问。真理是自由的,对真理的研究也必须是自由的,即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来源于中世纪大学自治的精神传统,同时也是大学自身追求真理、怀疑权威的天然的内在需要和逻辑要求。蔡元培表述为“兼容并包”、“学术思想之通者,此乃大学之大也”。西方大学有著名的“3A”(以字母A开头)原则: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3]。学术自由是大学学者们从事研究和教学的自由,主要包括学者们自由行事的权利,自由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权利,自由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自由发表著作的权利。此外,学术的自由包括学生的学习自由,学生有选择什么时间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思想的自由。没有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就不可能有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从而会遏制真理的发现。因此,现代大学精神必须倡导学术自由,必须以学术自由的根本形式加以表现。
  
  2现代中国大学精神的迷失与思考
  
  2.1现代中国大学精神的迷失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50多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飞速发展而又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大学的大学精神表现为既有传承,也有失落。中国大学精神得以传承的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已由过去的救亡图存转变为摆脱贫困、振兴中华。失落的是大学学术追求和学术自由的精神,中国的大学精神建设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冲突。
  1)大学的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大学的独立性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独立性是大学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既是社会长远利益的需要,也是大学直接面向社会服务并求得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依附性是指大学对政府的依附。这种依附性不同于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依靠、依赖,而是使大学成为政府的分支机构和附属品,成为政府组织层次上的一个层面,有关大学办学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采取的是下级服从上级的权力机制。显然,现代大学的独立性要求与大学对政府的依附性的现状相矛盾,这其实是官本位与学术本位的矛盾;
  2)大学的学术性与功利性的矛盾。学术是一种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学术是一种过程,探究、辨明真理和传播真理的过程;学术是一种成果,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创造的知识成果;学术是一种人格,治学者主体的独立人格与献身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般来说,大学的学术追求与功利追求并不矛盾,市场机制就是利益竞争机制。目前各大学中采取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利益为杠杆的。问题是,如果超越合理的限度,使利益的追求过分膨胀,以至于不惜牺牲学术之道、教育之道,那么,功利主义就会与大学的学术精神产生尖锐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要从根本上理解学术,排除功利干扰,坚持学术之道、学术之本。对学术性与功利性的矛盾,其实就是两种选择:一种选择以学术追求为目标,兼及功利性的满足,当两者冲突时,会选择学术而牺牲功利;另一种选择是以功利为目标,学术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当两者冲突时,会维护功利而牺牲学术[4]。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