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传统教育中合作学习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杨云萍




  
  2.2注重“交往圈”的建设,让积极“模因”成就共同的进步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和他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交往圈对个体的影响无法抵挡。那么作为教育者怎样引导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影响呢?
  1)要了解一个时代学生的共同特点。相对于个性化程度较高的古代教育,现代教育的共性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学注重共性也不像许多学者批评的那样完全泯灭了个性,相反它反映了时代的新特点,在现代社会里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日益增强,而这种影响又不同于古代那样主要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展开,而是依赖群体,具体来讲,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主要是以媒体为中介。据《人民政协报》上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因素的调查,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传媒、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借助传媒,同辈群体之间从言说方式到行为方式广泛存在着互相模仿、传播并迅速形成一种时尚一股潮流。国外把它称为人类的“模因现象”。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lish Gene 中首次出现。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互相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习惯。模因论的核心是快速复制。在社会上流行的事物之所以能流行其实都是人们模仿、传播的结果。
  第一,言说方式的“模因”现象。在青少年的日常对话和作文里,你随便留心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的用语习惯,像PK(player killing),FB(原本是腐败的拼音缩写,再变为享受,现在是聚餐的意思),DIY(do it yourself)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媒体的影响。一是正规书报上的行文变化,如“I believe I can fly”(一篇小说的小标题,《萌芽》,2005年第9期第37页);二是流行歌曲的频繁混码。如容祖儿的《Let me fly 》,蔡依林的《Love love love》,孙燕姿《奔》:“拼命追 I will go this way。”成龙、金喜善《神话》中的中韩文混码;三是网络语言的快速复制。如“恐龙”(丑女)、“青蛙王子”(丑男)、“520”(我爱你)等等;
  第二,行为方式的“模因”现象。学生与学生最初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空间距离为主的组合,如同寝室伙伴、同座区伙伴、同路线伙伴、同地域伙伴。更进一步的交往则更多的依赖同伴的理解、接纳和认可,取决于个体在一个圈子中能否找到归属感。如各种fans交往圈,网络交往圈,社团交往圈,一个个“交往圈”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受到“感染”。这些组合内部,个体的相互作用方式无论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促退都会形成强大的群体力量;
  2)观察和引导。观察包括两个阶段。静观和辨别。生生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或风气,教师首先不要急于下结论,静观其变。看这种现象能不能形成稳定而渐渐壮大地传播的强模因、积极模因。比如词语的稳固意义往往靠人云亦云而约定俗成,“非典”、“作秀”、“开派对”这些并不科学也违反逻辑或者外来语用词能在社会广泛传播并被吸收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教育者不要做语言警察,相信时间,时尚的本质是一时之尚,时间有去伪存真的部分功能。并且这不只是个语言问题,限制言语方式就是限制思维,因为“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也就是有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原来是平行一致的,所以在文化进展中,思想愈发达,语言也就愈丰富”。一个连思维都不自由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创造力的。为什么教育者又必须研究受教育者的言说风格呢?因为代沟往往最先从语言上反映出来,如果教育者不会“听其言”,无法弄清学生是如何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又如何能给以有效的引导呢? 教育者进行辨别时,要宽于形式,严于原则。如“人品好”(运气好)、“自多”(自作多情)、“月光族”(工资月月花光)、“土人”(落伍的人)、“N种”(无数种)等,这些带有“戏仿”性质的旧词新用或生造词语并无大碍,但涉及到用来“恶搞”则要进行引导,一些做人做事的公共原则必须遵守,如善良、仁爱、悲悯等。恶意的嘲笑和无情的打击别人不仅破坏同伴间的感情,而且久而久之会导致个人品格的低俗。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也是如此,学生喜欢追捧明星,聊天博客,并不是洪水猛兽,不出现原则问题大可等闲视之,柯尔(Coleman)曾指出,青少年学生所以鄙视学业成绩的价值、迷恋于运动场和演艺界的明星人物,原因在于他们内在的强烈归属感、从众心理和得到表现的渴望能从中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同伴的接纳、认可,需要表现其对团体的贡献。但如果借助各种形式的“朋友圈”拉帮结派好逸恶劳不学无术,则要把握原则及时整肃风气,弘扬积极模因。如果教育者原则掌握不好,奖惩失度,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所批评的那样“宜戒翻奖,应呵反笑”,就不可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自主辨别哪些是积极模因,从而既顺时尚而又不在潮流中迷失。
  
  参考文献
  
  1 朱汉民.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294.
  2 周德昌,陈汉才,王建军.中国教育史纲[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
  3朱熹.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69.
  4 闫江涛.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学生座位的价值差异与消除[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5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心理学辞典[Z].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8.
  6Google.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N].参考消息,2006-01-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15.
  8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9 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88.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tion
  
  Yang Yun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AbstractThe long-term lack of a clear understanding has caused people to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analyzing its essential such as background,aim,range,characteristics,effect and so on,we can know better cooperative learning how to impact our ancient education,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oday's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cooperative learning,practical signification.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