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新视点:质的教育研究方法
作者:郭 红
[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质的教育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0-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7)03-0217-03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越来越多地采用质的教育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个新视点,在教育研究领域内有广阔的适用范围,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力地推动着教育研究向前发展。
1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产生的理论基础
1.1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在原来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和发展,与原来定性研究方法相近但又有所区别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对质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为:质的研究是根据人种学、现象学、解释学等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自然发生的事件中各种行为的变化、发展进行描述和归纳,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理解其行为和意义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是产生描述性资料的研究,描述人们在自然现场的行为和语言,最终根据实际结果来做分析,质的研究是以文字而非数字的形式呈现。很明显,质的研究的外延比原来的定性研究有进一步扩展,内涵更为丰富。
1.2质的教育研究方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社会调查运动中就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教育中的质的研究在早期就是从调查社会中的教育实际问题开始的[2]。 质的研究经过长期的发展后,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影响,进入了“黄金时代”。我国从1990年起有少数研究人员用此方法进行教育研究。
质的研究的方法渊源于人类领域的现场研究和参与观察法,人类学经常在现场长期地观察某个社会文化现象,这种人类文化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称之为“人种方法论”[3]。“文化”是“人种方法论”的主要概念,人种方法论和文化的意义常被引述为质的教育研究的理论观点。质的研究是建立在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基础上。质的研究方法采取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于自然主义、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继承了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吸纳了解释学对主体间性的重视,关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视域融合”;同时,也发扬了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尊重的态度。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在这一点上类似,它们都是起源于很多不同的学科,根源于多种理论和研究传统。质的研究方法是同类性质的研究方法的统称,是多种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的集合[4]。
2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
质的研究不同于量的研究,亦不同于定性研究,它除继承了传统的定性研究的优点之外,也突破了定性研究的某些局限,它在研究过程表现出了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具有情景性的特征。质的研究总是在某一自然情境中进行实地研究的,它不用控制变量。质的研究注重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对结果的解释,也依存于收集资料的情境。它可以在某一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者观察在自然情境下正在发生的情况。质的研究是对实际所发生的事情的考察,观看他们日常所做的事情、聆听他们所说的话,自然地直接接触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并获得他们社会实际生活中的第一手资料。质的研究者关注的是情境的前后变化发展,因此,质的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是脉络性的、延伸的、广泛的和重复的;
第二,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在自然的情况中要和现场情境的参与者积极互动,在互动中尽量不干扰现场情境,通过互动和其他沟通方式搜集现场自然发生的事件资料。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到被研究者的意义世界之中,围绕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在平等互动中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揭示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
第三, 质的研究过程注重描述性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注重归纳法,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质的研究的资料多是文字形式的描述性资料,其内容包括:现场记录、访谈记录、私人文件、备忘录、照片、图表、录影带等,这些资料提供有关情境和人群现象的详细描述。质的研究主要采用归纳法,研究者以归纳的方式搜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质的研究结果具有现象描述的特征。质的研究者关心的是现象过程的描述,其研究是依据现象学理论,从经历某些现象的角度对现象进行认真细致的描述,而得出结论;
第四,质的研究透露出人文关怀,显示出对生命的尊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亲自去体验被研究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质,在被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情境里,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聆听他们的心声,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显示出对参与其中的人的尊重。另外,质的研究非常关注研究过程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对私人信息严格保密,尽量客观地对待被研究者和研究的结果等。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了人文精神;
第五,质的研究具有整体性与全局性的特征。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和全局的认识。质的研究对所收集的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归纳,注重随着资料的收集而产生假设。研究者希望重点关注整个情境,并由此形成整体观念。质的研究是以整体、全局的观点看问题。质的研究者以整合的观点进行研究,他们将现场所有的人和事物看作一个整体,研究者运用这样的整体的研究观点,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多种资料,藉以发现所有的研究角度和资料的脉络性,以描写一幅社会整体的图画。
3质的教育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对“定性研究”的明确定义,通常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归入到“定性研究”的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见解和解释,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中对问题的界定,以及之后对有关数据的理论分析,因此,“定性研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有不少相似之处,都强调对社会现象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如都是注重关于教育对象的性质的研究;都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研究者需深入到一定的教育环境中;都更关心研究对象的意义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都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得出结论;都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等。但是,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又有着诸多不同之处。简单说来,“质的研究”更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倾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概括性。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方面,这主要是:
1)理论基础不同。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哲学,其研究传统是一种形而上、思辨的传统;而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种学、现象学、解释学、实证主义理论,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的色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