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

作者:华灵燕




  
  1.3人口流动带来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子女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且举家外出比重增大,必然带来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子女,由此也就带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的子女或为流动儿童或为留守儿童。
  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另有数据显示,2003年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1]。段成荣的研究指出,14周岁以下流动儿童为14096842,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其中,跨省流动儿童3386316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24.02%,省内跨地区流动儿童4928421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4.96%,县市内流动儿童为5782105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41.02%[7]。虽然目前对于留守儿童的规模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但毋庸置疑,它相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段成荣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出全国14周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共有2290.45万[8]。
  
  2城乡二元义务教育体制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体制背景
  
  我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政府统筹,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和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新体制。它将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割裂开来,让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框架内获取不同的教育资源。城市的义务教育由政府负担,农村的义务教育则由农民自己买单。城乡公共教育经费差距巨大。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77%用于城市,而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占70%的农村孩子只能获得其余的23%[9]。从2000~2003年各年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来看,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2000~2003年分别为679.81元、817.02元、960.51元、1052元,而农村相应支出分别为533.54元、656.18元、795.84元、871.79元,农村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27元、160.84元、164.67元、180.21元。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2000~2003年全国分别为491.58元、645.28元、813.13元、931.54元,而农村相应支出分别为412.97元、550.96元、708.39元、810.07元,农村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61元、94.32元、104.74元、121.47元。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000~2003年全国分别为74.08元、83.40元、104.21元、127.31元,而农村相应支出分别为38.67元、44.95元、66.58元、85.01元,农村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41元、38.45元、37.63元、42.31元。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2000~2003年分别为37.18元、45.18元、60.21元、83.49元,而农村相应支出分别为24.11元、28.12元、42.73元、60.91元,农村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07元、17.06元、17.48元、22.58元[10]。在这样“二元化”投入的背景下,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在教学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无法和城市相比,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缺少条件弥补父母缺位导致的教育空档,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性格、学习、情感等问题。而被带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却由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3农民工边缘地位加剧其子女的教育弱势
  
  当前大量就业于城市的农民工,既不能取得城市人的身份,更无法获得社会制度赋予城市人的种种教育与生活机会、各种福利待遇,并且还经常为城市人所排斥,与城市人群体有着深刻的社会隔阂,他们始终没有突破农民与非农民之间最为明显的阶层界限。在政治上,农民工是农民身份的工人,因而享受不到城市正式职工的同等权利。在经济上,同工不同酬,职业限制,常常受到克扣和拖欠,还要交各种不合理的费用。在社会方面,劳动权利不平等,保障权利不平等。据央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66.3%,没有经过培训的占55.7%,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娱乐业,月平均收入自2004年以来呈稳步增加态势,目前在1000元上下。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调查表明,进城农民工当中,65.5%的人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80.5%的人每天工作10~14小时,47.2%的人没有休息日[11]。另一项关于武汉市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占78.7%,801~1200元的占13.4%,1200元以上的只有7.9%[11]。农民工偏低的文化水平、较低的收入、繁重的劳动、超常的工作时间使其能够投入到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时间、精力等资源都极为有限,加剧了其子女的教育弱势。而城市对于农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拒入”的态度,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状态,进而造成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得不到保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中国特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出发来考察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有利于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2).
  2 范国平,邵栀兰,余云丹.农民工城居子女读书难问题成因探析[J].黑河学刊,2006,(1).
  3 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 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 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 http://www.qddx.gov.cn/library/detail.asp?id=5789. 2006-2-28???15:24:55?
  6 刘志仁.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报道,2006,(3).
  7段成荣. 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4,(3).
  8段成荣.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1).
  9 焦建国. 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学习与探索,2005,(3).
  10王焕清.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问题研究.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1张玉. 武汉市社区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 学习与实践.2006,(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