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主客体统一: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应有之义
作者:韦 宁 陈益林
1)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优秀的文化财富来鼓舞人。2004年7月,国家宣布将开展“汉语桥”工程,内容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等10个项目,并将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2005年5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宣布正式成立“国学院”,该院以“以脊续文脉,重振国学”为己任。这一系列信号都体现了我国在挽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民族精神财富上的觉醒和重视。教育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对中国古代精神文化进行研究与传承;继承和创造优秀、经典文化成果,以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作品来吸引国人眼球;在和谐社会构建这一背景下及时更新中小学教材,使之适应基础教育需要,适应学生和谐发展需要。教育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振与传承国学,重新审视国学与振兴国学,恢复国人的文化和民族自信。弘“优秀经典著作”,扬“国人之气”,激励人们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
2)培育一大批深谙和谐社会理念的建设人才,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在于培养人才。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教育和谐发展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加速和谐社会主体的培育。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体现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历史责任。教育最终就是以每个得到发展的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中继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每所学校都是培养某类人才的“生产企业”,都有应当占领和能够占领的市场空间,都有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贡献空间”。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和谐社会构建主体积极参与,需要教育系统培养一批深谙和谐社会理念的构建主体,壮大和谐社会构建的主力军队伍规模。教育的使命在于强化和谐社会构建主体的主体性意识,使其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活动,享受和谐社会构建活动成果;
3)清除和谐社会构建的干扰因素,以教育功能之发挥来化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已步入了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在这个躁动、纷繁复杂、变幻多端的时代里,人们容易动摇、迷离、迷失在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容易丧失自身的特色和固有的精神寄托、信仰载体。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精神信仰的缺失,使得人们在面对挫折时,特别容易感到空虚和苦闷,许多人往往会寻求到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求自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公平,失谐现象,影响了和谐社会构建活动的正常进行。教育就是要改变这些不和谐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要承担清除人们信仰危机、精神空虚、道德滑坡、公平机制失衡等和谐社会构建的干扰因素的重任,从而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创新变革理念,强化价值取向,给予人们新的精神洗礼,呈现给人们温馨的心灵港湾;
4)优化和谐社会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客体。和谐社会构建强调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公正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目前,“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等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但是,支撑这些观念的理论迫切需要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需要让人们在实践中享受到和谐社会的活动成果。因此,有必要优化和谐社会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建设和谐教育共同体、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共同体。和谐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单位(包括个人、不同群体、团体等利益单位)对和谐社会的认识需要教育活动来进行和完成。和谐社会客体就是在和谐社会主体改造下不断地从“低程度和谐”向“高程度和谐”发展和演化的;
5)力促教育系统内外部和谐。和谐社会构建追求的是教育系统内外部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是教育系统的内部和谐,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定位、教育功能、教育机制等方面的和谐。在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的学校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家园、学习乐园。当前教育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教育不均衡”、“教育乱收费”等干扰教育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其次是教育系统的外部和谐,指教育系统与其他同处于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经济、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和谐,体现为教育发展在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振兴中的作用。教育要主动适应和谐社会构建活动,就要充分发挥其对政治的维护、宣传、监督与整合功能,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支持与矫正功能,对文化的选择、批判与导向功能,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增强人的理性认识,降低社会成本。
以公民教育实施为契机,增强每一个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在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教育发展将有利于城镇合理定位发展,改变社会风气,提高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教育内涵与和谐社会内涵都在于合一、协调,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促进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和统一,并藉此促进和谐社会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和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李诚.试论主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J].宜宾学院学报,2002,(7).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楚江亭,蔡宗模.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J].人民教育,2005,(10).
6赵碧玫.和谐社会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7 李诚.试论主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J].宜宾学院学报,2002,(7).
8史慧武.教育要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