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宋之帅 林 勇 文 理

展开:一种是完全的自由式;另一种是完全的控制式:第三种取其中,既有自由展开,又有适当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具有艺术性的,这对讨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4阐述案例分析报告
  学生在课堂内作口头报告时所准备的提纲,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报告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他要做的工作是将书面报告的主要观点、主要结论、主要依据和整个报告的逻辑思路转化到大脑中,借助于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条理、有重点、有说服力、生动地将全小组的智慧,将企业的发展蓝图展现在全体“员55”面前。多用术语,少讲无关主题的话,尽可能使用现代教学仪器,并且准备接受大家的质疑。
  要通过分析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并加以逻辑的组织,以此导出有关建议或决策。对各种备选方案的拟定、评价与选择,要遵循适当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步骤,并进行必要的论证。要求学生应该做到:①尽量准确地运用企业管理和战略管理的术语;②使用小标题点明该部分的主题或观点;③注重逻辑性,报告的思路使人能从标题循序中明显地看出;④尽可能运用图表来说明问题;⑤要具有一定独见的决策或建议,同时在报告中必须对实现决策目标的有利和约束条件,以及特别行动方案加以说明。要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战略案例分析参与者所承担的角色都是企业家,没有人能取代你的决策。
  
  2.5案例讨论的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就是指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分,评分是按他们各自所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打分,分数为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环节的成绩。对于小组长的评价考核内容有:小组活动的时间、内容、进行步骤以及小组成员分工的安排;在活动的展开中对活动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作用;在课外讨论准备汇报的发言提纲以及其分析能力和认真程度;口头报告在汇报时是否反映了小组讨论的情况(包含是否有新的战略思维)与认真态度,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考核的内容有:能否准时到会、准时离会和是否出勤;发言提纲在小组讨论之前准备的认真情况和分析能力以及与战略管理的关联程度;讨论中的应变和表达能力;协助组长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的主动性和融洽程度;学生是否能站在本部门管理的职能角色上来分析问题,分析的问题是否是关键问题。对每一小组案例分析质量的评价可在发表人发表后当场评定。对小组评分取小组成员的平均成绩,组长和成员得分是历次活动加权分的简单平均,成绩采用5分制。
  这也就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能站在当事者的角度,身临其境地分析研究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同学通过对具体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讨论过程中学到实际管理过程中的种种经验和教训,明确地知道:案例的结论,在讨论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摸索得出结论的途径与过程。
  
  3 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和存在问题
  
  在案例的讨论中,教师要做到课堂的中心地位,引导和带动学生的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就要熟练掌握课程总体内容的体系,以及有比较强的领导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课堂讨论的方向,达到原来所预想的目的。另外,教师也要思路敏捷,反应速度快,这样才能紧紧跟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去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把课堂讨论引导回主题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反应敏捷的指挥官,而且是一个思路翩翩的艺术家,这样可以使课堂上有互动的氛围。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思路应该再宽阔些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的引导同学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并从中学到更为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而,案例教学最好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阅历,以及具有教学经验和讨论经验的教师。
  通常来说,案例教学方法相比较于其他教学法更具有现实性,也更让人感到有竞争性。当然,这对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就要求更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这样的受益面较为广阔,也较为合理。但是,案例教学的成功也依赖于学生的素质。对于懒于参加案例讨论的学生,不仅拖累全班和小组,他们自己也觉得兴味索然。他们不知道究竟在做什么,而且认为讨论是零碎无聊的课。在案例教学方法上适应不良的学生,也常造成讨论上的困难。有些人怕被人取笑,不愿发言;有些人听不进不同意见,导致争吵。这些情况都会使课程进行缓慢,缺少互动,使之僵化,造成指导教师的负担。另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又往往只重视具体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学习,而忽略战略中思维上的学习。所以诚心想学、人情练达、而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是案例教学的最佳对象。
  案例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参与虚拟的实践活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感性认识,而且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不仅是在学习,也可以讲解、演说、传授;教师不仅是教授,也可以学习、听讲、理解。案例讨论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讲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这是因为无知识的人不可能具有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具有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