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分析
作者:秦安兰 郭 成
3)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就必须事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说明了以身作则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就“从政”说的,但对于教学工作也完全适用。荀子也认为“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结合起来。这种观点与现代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的观察学习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学思想至今对现代教师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2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孔子“有教无类”的学生观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他把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均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深植人心。正因为有这样的学生观,他进一步提出教师要公正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应该有所偏颇。孟子则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都能够获得成功。为此,韩愈进一步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展潜力的思想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十分重要,其思想内涵在本质上同现代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思想高度一致。这也正是现代教师需要继续发扬的现代学生观。
2.3教学策略
我国古代教育家归纳、总结了大量科学的教学策略,其中的启发诱导策略、因材施教策略、循序渐进策略最具代表性。这些策略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教学。
1)启发诱导策略。这种策略强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遇到问题或者思维障碍进行启发与点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能力。孔子指出了教师的启发诱导要恰当好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应在学生想弄个究竟而又不能做到时,在他们想说个明白又说不明白时,才去启发诱导。抓住这两个时机进行启发,往往易于使学生触类旁通,豁然开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运用启发诱导策略时,还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而非牵着他们走,激励学生而非压抑他们,启发他们的思维而不直接告诉结果。这样,就会达到“和”、“易”、“思”的良好效果,即教学气氛和谐,学生感到心安意适,就会努力学会独立思考。孟子更加明确地指出:“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这说明教师在使用启发诱导策略时,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启发与疏导,而不单是知识上的点拨和认知结果的告知。这反映出古人对有效教学的深刻见解;
2)因材施教策略。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要达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即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孔子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本质含义就是强调教师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仅如此,古人还提出了许多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如“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意思是教师教育学生主要有五种不同的方法,有像及时的雨露那样润泽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影响宏远让人私自取法的。总之,因材施教策略反映了古人对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之间辨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已成为现代教学一直坚持和发扬的基本原则;
3)循序渐进策略。循序渐进策略首先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的难易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顺序。古人所谓:“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一论述深刻指出了教学是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的,不能违背教学规律,颠倒顺序进行教学。如果那样,只会导致“坏乱而不修”的结果,也就是学生会产生认知混乱。当然也不能急躁推进,因为“其进锐者,其退速”、“欲速则不达”。另外,在使用循序渐进策略时,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超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是无效的,所谓“教之不受,虽强告之无益”。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到“随人分限所及”,这里的“分限”即指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可见,循序渐进策略不但要求教师要明了教学内容,掌握所传授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而且还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
3启示
3.1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诸多教学心理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宝贵财富,这些思想对现代教学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应该在了解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其精髓,并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化和发展。这不但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教学心理思想,同时又有利于促进现代教学改革。
3.2对现代教学心理研究的启示
中国现代教学心理研究如何深入发展、形成本土特色?这是一个摆在每位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的研究基本上是引进、借鉴国外的教学心理思想,而相对忽略了对本国传统而优秀的教学心理思想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心理学研究要注重本土化,要在归纳、总结、提炼我国古代优秀教学心理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心理思想,并结合中国当前教育实际来建构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教学心理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教学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促进教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菽,高觉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2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李伯黍,燕国材.教学心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5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潘菽,高觉敷.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8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许汉忠.中国古代教学思想述评.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5,26(11).
10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