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下的任务型教学
作者:张 宁
[关键词] 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3-0253-02
0 引言
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从关注教师角色和教学内容转向关注学生角色和学习方法,是一种主导性潮流和倾向,“研究性学习”的开发、设计与实施,可以看作是基于这种思想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实施原则、运用等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外界事物,习得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并从中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学习效果但更重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研究性学习”,相对来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以科学家为榜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用已知探求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2];
2)主体性。“研究性学习”的整个活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围绕一定的学科内容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并依靠自己收集的各种资料数据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进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张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自己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在了解知识的发展和形式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丰富自身的直接经验,以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应用性。“研究性学习”重视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应用,而不只在于掌握知识的力量。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的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跟所学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具有科技及社会意义的课题。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性学习”还带着一定的综合性、学习者面临的知识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5)全员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应交流与合作,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上课下、书内书外、网上自学等形式,对传统的平面传输式教学进行变革,通过发掘问题而进行“深度模式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革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来获取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英语实践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着教学理念、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教师在努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法,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以便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但是,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在实践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遇到种种问题与矛盾,如国外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课堂活动的形式与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符;课堂活动参与率和语言质量不尽如人意,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任务型教学的开展。为了解决上述矛盾,笔者主张教师应遵循“研究性学习”指导思想,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针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去发现学习规律,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2 研究性任务教学活动的目的及设计原则
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进任务型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考虑如何指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去“发现”或“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积极建构语言输入和任务的个人意义[3]。
大学英语课堂开展研究性任务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语言交际活动为目的,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缺少外语语境且学时较少等因素导致的难于实质性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等矛盾。将研究性理念渗透在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变单纯接受性的语言知识单向输入为在教师指导的由学习者自身探索发现学习规律、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交互式学习活动。
研究性任务教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应“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鉴于“目前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总体较低,语言应用能力尤其差”[4]这一现状,设计研究内容时要注意:①可行性原则。即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某个项目。若设计的内容太高深,或题目过大,学生感到用母语操作都难以完成,便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初衷;②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中学六年的英语学习使学生对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有了初步的感性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离进入“自由王国”(指熟练掌握英语)还路途遥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理性化,学习方法个性化;③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研究的目的是为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而不是剥离于教学任务,以避免学生感到学习任务加重或教师感到任务偏离教材,不便操作。在中国国情下,外语教学主要是教学双方围绕教材内容在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教材是影响外语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研究“课题”或“项目”;④研究内容或题目应遵循开放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要求。
3 研究性任务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运用
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笔者仅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在第一单元(全新版BI)教学内容中的设计的研究题目是:观察、记录课文材料中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的表达差异,并学会适用。在这个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主要工作是:
1)向学生说明提出这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在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查找、收集有关回忆的表达法。鉴于该单元课文与作文都是有关回忆的记叙文,阅读前,要求学生回忆高考中难忘的一件事,并记录有关回忆的表达法,最初,学生较多的是:When I recall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I remember…;I was lucky for…,I was sad for…;I have a lot of memories about the 2004 NMET…;I can't forget…,等。通过课文学习后,全班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在作文中“迁移”了课文中的语句,如:Three months has gone by,but the memory of the 2004 NMET is still fresh in my mind;When it comes to the 2004 NMET,vivid memories come flooding back of a night in my home;When I was seated at my desk, reviewing my lessons…,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