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专题式教学法
作者:陈朝勇 贾阳果
[关键词] 教学法,专题式,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3-0241-04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授课教师探索的方向。
1 “两课”到“思政课”之变革,呼唤新的教学法出现
2005年初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对原有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调整,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相对于1998年的课程设置方案而言,较大幅度调整了课程体系,同时把原有的“两课”概念转变为“思政课”(全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新的课程设置方案,高校本科层次“思政课”必修科目压缩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专科层次压缩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2门必修课。
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单一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增多,并且其内容的复合程度增强,这就使单一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加,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出台的课程设置方案,表明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它呼唤新的教学法出现,同时也为新教学法的产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 把专题式教学法引入高校“两课”和“思政课”课堂
“教师的责任就是用高质量的教学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指导他们如何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1]正是这种“止于至善”的敬业精神,让无数教师不停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重点问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一般情况下在90分钟教学时间内完成。专题式教学法具有以下特色。
2.1把“小型讲座”引入了高校“两课”和“思政课”课堂
专题式教学的每次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一个小型讲座。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像“学者”一样富有逻辑性地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通俗化,并自成体系的表达出来。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以下几个:①课堂导入。向学生简单描述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②专题讲授。根据不同的讲授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最大限度实现所授内容的充分表达;③学生提问。学生对课前预习、听课过程中未明白或者产生的思想共鸣加以提出,由教师进行解答,必要时可以由学生进行讨论;④教学小结及作业。由教师对本专题的内容进行精炼总结,并根据实际需要布置作业,包括实践性的作业。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不再完全受所使用的教材所束缚,讲何内容、怎样讲以及内容体系的构建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这样能够充分地克服教师自身的惰性,促使其学习、尝试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尤其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多出教学成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2]同时,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潜意识下学会自学,同时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
专题式教学与现今最有生命力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相吻合,可以有效克服“满堂灌” 讲授式教学的不足,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被激发,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一次心灵的享受,这对于形成一个较好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甚大。
2.2开放的体系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人性化
专题式教学是个开放的体系,可以较容易容纳其他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和手段。譬如,主体教育理论、研究型、启发式学习理论、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多媒体手段等,都能够被专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加以利用,并得以发挥。
专题式教学法是个充满个性的教学法,能够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中做出尝试,在教学中主动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弥补教学内容表达相对不足的缺陷。同时,学生也会在此教学法中感觉到尊重、新颖,能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在一个师生互动的氛围下实现教学相长。
2.3有效促进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
专题式教学法实质上并没有舍弃所选用的教材,而是对于所选用教材内容进行了提炼,其要求任课教师对于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取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并且要求各个相对独立的专题要独立成篇,专题内部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深度发展,同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任课教师的讲义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和决定的作用,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目前,高校“思政课”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已经出台,在一个程度上来说,“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取得成果,但是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数目的压缩,直接地对课程教材的建设提出要求。教材是体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专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任课教师进行教材建设的积极性,进而会促进、加快“思政课”课程的建设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3 关于“两课”和“思政课”专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之两点思考
专题式教学法是反思传统教学不足的经验所得,一方面,它批判地继承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长处,能够有力地督促教师自我提高,勇于创新,向“学者型”目标发展;另一方面,崭新的授课模式会让学生沉浸其中,享受到汲取知识的快乐,同时专题式所能容纳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如提问、案例、启发等的有效应用,又可以使学生在一种研究的氛围下,获得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构建专题式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认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3.1教师主体性的重新审视
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演讲家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一方面象演讲家一样能够熟练地、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艺术,逻辑性地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另一方面,象主持人一样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构建教学内容的立体式表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时刻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及时地处理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熟练地驾驭课堂。
“从传统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浸润出来的目光,往往聚焦于学生从以前的‘教师权威’下解放出来获得主体性的发展,而忽略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其主体性发展的不足和应有权利的旁落,漠视了对它的关注与思考——至少,不应忘记: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尤其是课程权利的获得和课程意识的苏醒也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