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作者:毕鹏晖
[关键词] 语言,文化,文化导入,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3-0234-04
0 引言
语言的形成与使用又与民族文化、地域、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对于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外语与汉语的差异,给外语学习带来困难与困惑,而此时教师如能对语言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讲解,不仅有助于对外语的掌握,同时也使学生对异域文化有进一步地了解。可见,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以英语教学为例,在普通高校大多选用的教材中,以中英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地域与文化差异有关的内容多达几十处。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使枯燥的外语学习有了生气,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倍增,在文化的差异中体会语言的妙趣,学生反映积极,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可见,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一种是“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另一种是“文化中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这两种提法都曾经是高等学校语言专业课程的名称,或是语言学学术讨论会的论题。为解决两种提法的差异和矛盾,有语言学家提出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Big Culture)和小文化(Small Culture)[1]。大文化是人类一切创造的集中体现,小文化即狭义的文化,指人们所具有的知识和观念体系,也称精神文化。不同的小文化以大文化为参照对自己的特定模式给予阐释。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他部分的关系是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的交际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在小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只有人类产生了语言并具有宗教、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而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的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促使人类更大的进步。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明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2 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可以把语言的交际过程分为两个层次:表现层次(Presentational Level)和思维层次(Thinking Level)。思维层次是由语言结构(Linguistic Structure)和文化结构(Cultural Structure)组成的。而在语言的交际中,除了要了解和掌握语言结构外,还要了解和掌握语言的文化结构。一种语言的文化结构是使用该语言的人或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社会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等。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如中英两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heart)当作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表达。如:心心相印(heart to heart),全心全意(heart and soul)等等。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不同,在语言表述上,特别是习语,差异十分明显。因为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这里以英语中的几个习语为例。
例一:Love me,love my dog.
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个民族对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用他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而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把它当作朋友和可爱的人,“Love me,love my 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 dog”指幸运儿。
例二: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
用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在汉语中却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这是因为英国不出产竹子,英语中的bamboo一词是来自马来语,所以只能用“蘑菇”来做比喻了。
例三: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珠丢在猪的前面)。
源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的《登山宝训》(The Sermon on the Mount):“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的珍珠丢在猪的前面,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在这里,上帝告诫人们,“不要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即汉语中的“不要对牛弹琴”。
例四:A fly on the wheel(车轮上的苍蝇)。
出自《伊索寓言》(The Fables of Aesop)中的一个故事,一辆马车驶过大路,扬起灰尘滚滚。一只苍蝇趴在轮轴上说:“瞧我扬起多大的灰尘哪!”所以用来表示一个人“狂妄自大”。而汉语中此类表达却不会和“苍蝇”联系在一起的。
例五:Green-eyed monster(绿眼妖魔)。
源自莎士比亚剧本《奥赛罗》(Othello)第三幕第三场伊阿古(Lago)的话:O!beware,my lord,of jealousy:/It is the green-ey'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The meat it feeds on…(啊, 主帅,你要留心妒忌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品,/就要受它的玩弄……)正因为有此出处,现喻指“嫉妒别人的人”。而汉语中却用“红眼病”形容这一类的人[2]。
以上述例子可见,如果不讲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学生便难以理解、掌握英语语言真正的含义。以至于有些学者提出学生除了应该掌握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外,还应把文化导入作为英语学习的第六种能力。甚至更有学者认为应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
3 课堂上的文化导入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在语言的点点滴滴中发现文化上的差异,寻找文化导入的突破口。上面提到的英语习语,可以让学生感性地意识到东西方在文化上的不同,学生多对此比较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例子既具体又生动。但如何让学生理解东西方在许多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并对此作以理性把握,教师就要善于利用以东方(the Orient)和西方(the Occident)文化直接冲突、碰撞为主题的文章作以诠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