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
作者:白显良 卢 波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到底构成什么关系,应该如何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呢?早在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领导在讲话中就强调,培养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每位教师都负有重大责任。要求“一切新中国的教师,不管他们教哪门课程,都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传授业务技术知识,还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知识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3]。确立教师全面负责的观念。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7]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注意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尊重知识,尤其尊重把知识传授给他们的教师,这是教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条件。要提倡既教书又教人,那种认为教师只管教书的看法,是不全面的。”[3]16号文件也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一系列的论述表明: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而且它与专业课学习之间根本不存在对立关系,它们对于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等重要;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不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还有助于大学生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搞好专业课学习;第三,各类专业课程蕴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专业课学习不仅不会妨碍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3 强化发展意识,推进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至今已走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步由不成熟走向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也就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程。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侧重点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进入新时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面临新境遇,客观上要求强化学科建设意识,在学科建设视域中改革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化发展。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发展史的角度来讲,提出在学科建设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几十年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回顾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历程,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以前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曲折发展时期,包括建国初年的顺利发展、“文革”遭受曲折及“文革”后逐渐得以恢复。第二个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以后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时期,期间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改革,分别是始于1985年和1994年的改革,今天的改革应该算是第三次大的改革了。在第一个大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经历了由一门到多门的发展,教学经历了失误和曲折。在整个这一个时期的发展与建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师资、没有教材等问题,课程建设的侧重点也就在于师资培养和教材编写方面。在第二个大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少的贡献。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它伴随着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教材等方面都有了学科、专业依托。二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两次大的改革,实现了大发展。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身的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过去我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学科建设视野来加强和改进的认识不十分到位、力度也不够,更多的是沿袭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建设的思路在建设。当前,国务院学位办已启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相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无疑将进入新阶段,由此提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学科意识,在学科建设的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发展的大势所趋。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学科建设意识,在学科建设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面临的现实境遇所提出的客观要求。正如前文所提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欠佳。当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实效不佳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缺乏科研含量,囿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以“抓住根本”的理论说服人、感染人,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之间没有天然的隔阂,青年大学生是不会对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持反感态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从根本上并不与学生相对立。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科研含量,充分体现其本身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它便会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便会受到学生欢迎。正如有学者所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8]。也从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这就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发展提出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而要加强理论研究,就必须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学科建设的思路去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实践发展一方面要求加强其所依托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关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需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纳入学科建设的视域。现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置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将有更有力的学科支撑,无疑为在学科建设的宏观视野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大发展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