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写作研究的“人本化”转向

作者:李华秀




  尽管思维与语言是无法分离的,但思维与语言仍然有所区别,不能相互取代,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过去显然用语言作为思维的代表了,认为只要有语言在,思维就不必到场了。今天笔者谈这个问题,不是想用思维取代语言而是想把思维纳入写作研究的视野、纳入到评价文章的范畴中去,而是让思维与语言共同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当发现主体文章存在缺陷时能够看到主体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并能够从改善主体思维能力的角度考虑提高主体写作水平。
  文本是主体思维运行的结果,是主体思维运行的显化。因为思维是开放的动态的,语言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写作过程就是将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思维用语言进行固定和疏导。没有语言,思维处在一个飘忽不定的状态里,不能定型,也就失去了其价值。思维一旦转化为语言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稳定化了的思维就成了常说的思想。但实际上思维与思想是不能等同的。思想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是思想产生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感受、想象等一系列的过程,也是主体使用语言把自己对事物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感受、想象等过程显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文本诞生,主体的思想也就得以表达出来。阅读主体的文章时,会从中看到主体的思想(也可以叫文章的立意),文本的思想(立意)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思想显化,思维隐去。但是,没有思维,思想是无法产生的,正如没有大树就没有果实一样。但这么多年来看到果实却忽略了大树。
  
  5结束语
  
  写作学作为一个学科,关键是解决主体生成文本的能力。如果看不到文本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元素,就无法完成自己的学科使命。因此由以研究“文本”转变为研究“人”的思维,就如同由期待果实转变为护理大树。没有对大树的精心呵护,很难有果实生长出来。这种研究方向上的转变将会促进写作学研究的极大发展,促进作文教学向科学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学生们的“成人”过程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2刘道玉.创造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邵志芳.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赫[奥].感觉的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陈中立,杨楹,林振义,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8雅克[法],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9陶嘉炜.写作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 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