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以实事照见人生的底色

作者:谢有顺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祭父》一文的叙述,往往都是有事实感的,以细节见情理,以物质写灵魂,以实事照见人生的底色,这或许正是贾平凹散文的基本风格:
  
  当检查得知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毫无医治可能的结论时,我为了稳住父亲的情绪,还总是接二连三地请一些医生来给他治疗,事先给医生说好一定要表现出检查认真,多说宽心话。我知道他们所开的药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父亲要服只得让他服,当然是症状不减,且一日不济一日,他说:“平呀,现在咋办呀?”我能有什么办法呀,父亲。眼泪从我肚子里流走了,脸上还得安静,说:“你年纪大了,只要心放宽静养,病会好的。”说罢就不敢看他,赶忙借故别的事走到另一个房间去抹眼泪。后来他预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却还是让扶起来将那苦涩的药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里,强行咽下,但他躺下时已泪流满面……
  
  情,理,事实,三者交织在一起,核心是写人生。那种悲怆和不忍,不是直接宣泄出来的,而是被事实压抑着,这样的写作,仿佛是一种论证——用物质的细节,来论证一个精神的存在;物质外壳坚实了,精神的存在也就不易受到怀疑。
  贾平凹为自己的散文写作构筑起了坚实的物质外壳,他的散文精神也由此建立。现在的很多散文,根本弊病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而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却看不到他写作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没有物质外壳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极不真实。贾平凹的散文虽多从平常事说起,但读下去就会发现,他的散文里,活跃着很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这才得以支撑起他散文的精神河床。今天的散文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是有说服力、有信任感的物质材料。那么,什么是散文的物质材料?说白了,就是那些经过了内心省察的事实、经验和细节,正是它们在散文中的存在,才使作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上,变得有理有据。孙犁说:“贾平凹是有根据地,有生活基础的。”(《贾平凹散文集序》)这个“根据地”,照我理解,就是贾平凹散文里的物质外壳,有了它,就说明贾平凹写作中的经验和感受,是有来源的,面貌也是清晰的。
  我反对散文过度务虚,相反,只有把散文写实了,并扎根于物质的根据地了,作家的情感和精神的抒发,才有真实、可信的来源。材料不可靠,读者的阅读信任感就无从建立;物质外壳出现了破绽,精神的核心也就无处藏身。藐视物质的人,他笔下的灵魂一定也是空洞的。当然,好的散文,在物质外壳(事实、经验和细节)里面,还要有作家独特的精神发现和心灵体验——这是散文写作最重要的两个维度,缺一不可。《祭父》一文,就真实地见证了这一点。
  作者系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祭父》一文,见《贾平凹文集》第12卷,第197—207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