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心态·立场·视角

作者:韩富叶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有作者说得好:“这些雨水、花朵、溪岸、七月的彩虹、良辰丽日、全部的阳光,我知道并不是因为我而在,但我的到来让它们从真实变为美丽。”①这其实是因为“我”欣赏的缘故。欣赏者的目光“恰如星辰把点点光辉映过万木之林的枝梢,让那暗夜的山林也生动起来”② 。美,须得发现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可有如此美妙的效果。欣赏之美,尤美在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沉醉交融的美丽意境。赏者为一个个光源,每个欣赏者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以不同的亮度和光彩来照亮作品,叫醒作品方方面面的“美”,作品的生命便呈现出迷人的光华,欣赏者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审美享受。然而,在欣赏实践中,却有许多文学作品被人误解或曲解,以致暗淡了作品原有的生命光泽。这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能真正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些本质性要素,却是其中的一大原因。
  这里所说的理解,不是指理性层面上的明白,而是指能化知识为能力的实践活动中的深刻领悟。实际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能被活用于实践中,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理解。以此看来,那些在理论上明了、实践上却犯错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文学作品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要真正理解其本质要素,就只有在实践中体悟了,如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的“教学做合一”。
  也许有人会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③,哪有定说?是的,事物总在运动变化,事物的全部真相谁又能道尽?但是,众皆承认:树需有根,花需有枝;根可衍生变化,枝可曲伸发展。文学作品欣赏的本质性要素也可于变化发展中探其大体,定法许无,大体则是须有的。这里,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以我的实践心得和大家交流,旨在探讨、提高。其中褊狭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欣赏心态:朴素谦逊虚静以待
  
  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欣赏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很基本很关键而又极易被欣赏者所忽略的问题,欣赏者,往往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而留下遗憾。这主要在于赏者胸中有“竹”,他花难栽,或心有杂念,浮躁观文。这样,以功利之心、虚荣之怀、骄傲之胸等有害于欣赏的心态来评析作品,就难免让作品藏光匿彩、蒙尘受屈;或对作品描眉画眼、乔装打扮,就流于迎俗媚文,必然错爱作品,误导众人。就本质上讲,这些心态下的欣赏难说是真正的欣赏。
  真正的欣赏心态应该是一种审美心理,要朴素谦逊,虚静以待。朴素,意味着真诚、自然、本色;谦逊,意味着心灵的敞开和包容。心有空间,别人的东西才好进来,才能够以心审视,但是谦逊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而是一种承认自己不足而积极追求的心态。朴素、谦逊之心态,便是一种真诚、自然、不卑不亢的态度,是一种清除杂念、虚静审美的心态。“虚静心境……其情绪状态,呈现为自然、平和、清静。……虚静心境为最佳的接收心境……”④对作品,既要尊重,又要坦然面对。热情过度,便“情人眼里出西施”,失了本真;冷眼俯视,可能心为情累,错失美玉。若心怀朴素,虚静以待,无名之作也可能让你享受到美感。长此以往,则能于裂石上见其韧,于白雪下见其尘,就容易全面地赏析作品了。若是师范类的学生,则必会在将来的教学中更多地欣赏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那将是长久受益的。我曾在素质水平基础相当的两个班级做过欣赏心态方面的实验,以发表在1991年第3期《中国青年》上的一首诗为对象,这首诗的作者是何易(中专生),诗题为《因为年轻》。原文如下:
  
  因为年轻 / 你的目光便很吸引人 / 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 / 你可以一天一个等高线 / 看看周围,想想自己就知道 / 往前走是你唯一的使命 / 不要仗着年轻气盛 / 就赤着脚 冒着雨/ 在一些淋雨的屋檐下 / 贴一些时髦的标语 / 这样你会感冒发烧的 / 下雪的日子你可以坐下来 / 烤烤火想着些关于下雪的情节 / 比方麦子、面包之类 / 天不亮就该起床 / 扛一张锄头与朋友相约 / 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我分别在两个班对这首诗先作了不同的介绍。在第一个班,我先介绍道:这首诗曾发表在《中国青年》上,你认为它美吗?在第二个班,我先介绍道:这首诗是一个中专生写的,你认为它美吗?结果,第一个班的学生多倾向于分析它的美处,第二个班的学生则争议得比较热烈,分析它的缺陷的学生相对较多。我从和一些学生谈心了解到造成其差别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先前的介绍。听到这首诗已发表过,有些同学就感到它肯定是首好诗。于是,就不去感受它的缺陷了。而有的学生听说是一个小中专生所写,就容易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样,就容易在赏美的同时体会到它的不足,进行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而少数学生一听说作者是个中专生,就产生了轻视的心理,加上对这首诗的形式有非议,便不赏其美了。
  其实,虽然这首诗的弱点显而易见,过分的口语化影响了诗歌的韵律。然而,这首诗的内涵却是可品味的。它以意象告诉人们:在困境中不要蛮干,要理智地考虑处境,以退为进,葆有和增强自己生命的活力,踏踏实实,勤奋耕耘,默默而又坚强地抗争生命之冬,如冬雪下的麦子、草根之类,蕴藉内力,等待生命的暖春。这样赏来,其内蕴何止于年轻人的生活境遇,它揭示了人生的某种哲理。可是,如果因作者是一个无名小卒,或诗作有所弱点便放弃欣赏,甚至鄙视这首诗,就难以享受这样的欣赏美感。
  可见,拥有最佳的欣赏心态,是达到理想欣赏效果的首要而关键的一步。
  
  二、 欣赏立场:基于自我本于作品
  
  “审美欣赏的需要是植根于人的本质的,是人的本质所要求的。”⑤读者作为欣赏主体,必然会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欣赏作品,也只有这样,欣赏活动才具有了千差万别的个性,作品也才被欣赏者打磨出异彩纷呈的美。但是,读者并不能纯粹以自己的心境来赏读作品,还必须本于作品的立场。作品中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情怀,也必有时代的光影徘徊其间,只有真正理解了包含有创作背景等诸因素的作品,才可能赏其美,赏出个性和特色。否则,有可能囿于自我,失之于偏颇。此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来理解。先看下面一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段主要写荷塘月景,其中的“峭楞楞如鬼一般”,似乎很让人费解,有的选文中干脆把这一句删去了。在柔美和谐的月色氛围中,为什么要来这容易让人产生硬性和阴森之感的一句呢?我曾以之问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愁。2.暗刺当时的黑暗现实。3.是作者的败笔。4.感觉作者别有用意,但想不确切。对这四种说法,我不同意前三种,第四种说明读者对作品有所深入,但并没有透彻认识。
  为理解这一句,我们可以先看看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中的一种观点。他说:“桃杏芙蓉莲花等是个别的实物,形状和性质各自分别,‘同画一景’,俗人或常人用常识的标准来看,马上觉得时令的矛盾,至于那矛盾里的和谐,原是在常识以外的,所以容易引起争辩 。”而“这种和谐就是诗”⑥。他还阐述道:“桃杏芙蓉莲花等只当作线条、形体、颜色用着,只当作象征用着,所以就可以‘不问四时’。”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