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早已过去的故事 永不过去的风景

作者:程琪岚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过去》曾被认为是“诗人”郁达夫向“作家”郁达夫的转型之作,那么这篇小说究竟以何种魅力成就了郁达夫如此惊人的嬗变与跨越呢?小说不过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失之交臂的两性情爱故事,比起作家此前的小说,也算不得什么惊世骇俗的超越。造物主既然赋予男女共存阴阳平衡的生命格局,两性的生命情感纠葛也就成了人类难逃的历史宿命。然而作者的努力在于企图打破这份僵局,对传统文化桎梏下的两性关系进行重构,从而揭示出正是这无法消解的精神冲突背后所蕴藏的永恒性,即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精神枷锁和情感围城。
  大多数读者很容易将目光锁定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即“我”与老三上演的那场令人揪心痛惜的情感纠葛中,以至于忽略了“老二”在故事中所产生的影响整个小说进程的巨大作用,而被作者蕴藏在“我”与老二之间深刻的人性启示更需要我们以敏感而细致的神经去体味。不仅如此,作者蕴藏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爱情故事背后的深意也极易被我们忽略。试想,倘若《过去》仅仅单纯从道德伦理的视角审视这个一再错位的爱情故事,那么它实难成为作者转型期的代表之作。因此,只有当我们越过道德的重重樊篱和伦理的思维局限去静心品味时,方能发现隐藏于这风花雪月之中隽永而深长的人生哲理,方能够歆享到作者匠心独运的审美盛宴。
  
  一、隐匿于“脚上”的两性情感秘密
  
  《过去》有意规避了传统描述两性关系的手法,以“脚”为切入口,将两性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中,“我”对老二的“脚”情有独钟,甚至已达到了痴迷疯狂的程度:“从这一双脚,我能够想出许多离奇的梦境来。譬如在吃饭的时候,我一见了粉白糯润的香稻米饭,就会联想到她那双脚上去。‘万一这碗里,’我想,‘万一这碗里盛着的,是她那双嫩脚,那么我这样的在这里咀吮……’我一想到此地饭就要多吃一碗。”由此观之,老二早已穿过现实世界进入到“我”的精神领域中,而“我”则一味沉浸于自我构想的理想爱情中无法自拔。于是这双白嫩的“脚”就成为了“我”对老二的情感寄托和性幻想的载体。
  而透过此处继续向内开掘,我们方可发现作者真正意欲探索的是人性本能与情感、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小说中,“我”对老二的情感追逐正是作者对男性在两性情感领域中所表现的探险本能、征服欲望和企图占领主导地位的男性传统文化心理的艺术概括。“我”对老二的情感追逐是人类无法规避的两性精神的碰撞与交融,人们总是在探险的本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即刻有了寻回精神乐园的渴望。于是当老二对我斜视一眼说:“李先生不行,太笨,他不会侍候人。我倒很愿意受人家的踢打,只教有一位能够命令我,教我心服的男子就好了。”这看似轻描淡写的戏言,却似假实真地道出了老二的心声,而在此之后“我心里总满感着忧郁,要一个人跑到马路去走半天,才能把胸中的郁闷遣散”,此时“我”对老二的情感探险已经遭遇了不测,因此我不得不在冰凉的现实与自我迷醉的情感幻想中徘徊,而此时无限的失落与强烈的挫败感使“我”在措手不及间失去了精神寄托与情感的皈依,从而在精神情感层面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孤魂野鬼。
  在老二跟前,“我”以极尽卑微的姿态掩护着内心深处对老二强烈的征服欲望,老二愈是无礼放肆,“我”的心中却愈是欣喜若狂。郁达夫素以描写变态心理著称,而《过去》则是对以往变态心理描写的延续和升华:“而我呢,受了她的痛责之后,心里反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满足,有时候因为想受她这一种施与的原因,故意地违反她的命令,要她来打。”“不过说也奇怪,她像这样的玩弄我,轻视我,我当时不但没有恨她的心思,并且还时以为荣耀,快乐。”因此“我”在两性情感世界里的自我沉醉与迷失也是酿成“我”人生悲剧之源:“像这样活泼放达的老二,像这样柔顺蠢笨的我,这两人中间的关系……当然可以想见得到了。况我当时……对于将来的希望,也还很有自负心哩!”事实上,老二只是“我”一厢情愿臆想的情感对象,由于“我也曾为她穿过丝袜……她那双肥嫩皙白……的肉脚,时常要作我的幻想的中心”,因此尽管“我”处处忍让老二,那是源于“我”足够自信老二已为我所征服,所以才有了“我”一句一逗地对她说:“老二!我……我的心,你可能了解?我,我,我很想……很想和你长在一块儿!”而当这段“我”自以为郎情妾意的完美恋情却以老二另嫁他人告终时,“我”强大的征服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自然是“惑乱得不堪,悲痛得非常”。从表面上看,作者给了男权秩序下男性性别霸权在两性关系中所流露出的无限优越感一记当头棒喝,而实质上更是对人性所普遍具有的传统文化心理结构进行的一次深层揭示与强度反拨。
  小说中的老二与老三是作者巧设的一对亲密冤家,正是由于“我”与老二的情感铺垫,这才有了“我”与老三的爱情续集,而这份属于老三的迟来的爱正是“我”将老二与老三进行比照性体验之后的深情回眸。
  也许有读者难免这样认为,较之于老二的丰满生动,老三则显得过于呆板平淡,可是在这对姐妹身上,我却读出了不同的滋味:老二不仅是作者为使“我”与老三再续前缘而做的情感铺垫,她更是在作者灵魂中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老二的性格特征与同时代女子不太相符,“她的身材虽则不高……走路简直比西洋女子要快一倍。说话不顾什么忌讳,比我们男子的同学中间的日常言语还要直率。不管在她面前的是生人不是生人,她总是露出她的两列可爱的白细牙齿,弯腰捧肚……有时候竟会把身体侧倒,扑倚上你的身来。”“我大了胆,便摆过嘴去和她亲了一个嘴,她竟劈面的打了我一个嘴巴。”在这些琐碎的情态描写中,作者有意将一分叛逆的,超时代性的精神特质融入进老二的体内,使其举手投足间顿时充满一股鲜活的气息,而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人物。与老二相比较,作者所给予老三那细腻而不失深刻的人性内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三年的岁月,又把她那两条从鼻角斜拖向口角去的纹路刻深了。苍白的脸色……她背着我呆立在窗前。”这几句看似肖像描写,实质却是对这个时代里女性对自我人生无从选择的凄凉处境以及她们悲剧人生的艺术概括:两三年时光已在老三脸庞刻下了人世无常,那抹“苍白”却使这个饱经人世沧桑的女子显得无比动人,而这份拨动心弦的情绪却早已将现实人生的残忍与宝贵情感的难守赤裸裸地铭刻在历史长廊中。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老三心理层次的探究显得极富意味:“我想起她在她的帐子里叫我过去,为她把掉在地下的衣服捡起来的声气。”此时,老三体内冲动的情感需求在强烈的文化挤压中经过这淡淡的一个声气释放开来,可她美好的爱情最终被“我”无意的忽视扼杀于襁褓之中,而此时文化整合对人性棱角的削磨与个体对文化包围的反攻形成了一对巨大的矛盾,而这对矛盾存在的永恒性正是人生悲剧的根源所在。
  同时,这个看似阴郁沉闷不谙世事的老三却充满了别样的机敏与聪慧,
  “你赢了么?”“我哪一回不赢?只有和你来的那回却输了。”“噢,你还记得那么清?输了多少给我?哪一回?”“险些儿输了我的性命!”这段意味深长的对话不仅是老三对“我”心存埋怨的立体写照,更是作者对人性被腐蚀于文化整合中的有力指控。于是,当老二举手投足间所充满的叛离的朝气和生命的光耀与老三眼中阴阴郁郁的黯淡和难以言说的痛楚投映到“我”的精神领域中时,这种印刻在“我”心灵上鲜明而强烈的对照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文化在人类心理世界的剧烈冲突,而“我”对于这两种情感的无从选择与无力驾驭正是传达出这种冲突的永难协调的生动映现。
  
  二、文化的困扰与精神的突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