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从橡树到神女峰

作者:孙绍振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舒婷的困惑在于许多“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对《致橡树》十分热衷,而对《神女峰》却没有多少感觉,甚至“不予理会”。莫非她是觉得《神女峰》的思想比之《致橡树》更深邃?不一定。因为她自己说了《神女峰》是《致橡树》的“补充”。从观念的全面来说,应该说《致橡树》更值得注重。但是,舒婷的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相反的倾向。是不是舒婷对《神女峰》有所偏爱呢?这种领受的实质是什么呢?事实上,舒婷对《神女峰》如此“偏心”,唯一的原因,在艺术上。
  《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舒婷的早期作品,从构思到语言,都有70年代诗歌的某种宏大叙事的烙印。感情的强烈,结构的前后对称,句法上的多重排比,这些都是舒婷中期诗歌所扬弃了的。从80年代中期,从更加成熟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句法: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这里自然有舒婷式的精致语言,但是,也有太呆板的对仗,而且某种话语不无陈旧之感,这和《神女峰》的清新的语言相比,显然太过滔滔不绝,不够含蓄,在艺术上成熟了的舒婷认为是很幼稚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她的文章中看出来,只要有人提起《致橡树》她就有点紧张:
  
  至今,只要有人老话重提,说起当年的爱情史与《致橡树》有关,我赶紧追问:“婚姻还美满吧?”好像我要承担媒人职责那么紧张。
  
  从语言上来看,这样的对仗和排比,完全是在做出一副做诗的架势,从一些宏伟的词语中,甚至可以看出一些样板戏《沙家浜》的影子,细心的读者,可以从指导员郭健光的唱词中找到“模板”如果读者不嫌我唐突,请把郭健光口中的青松和舒婷的橡树略作比较: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烈日喷炎晒不死,
  严寒冰雪郁郁葱葱。
  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
  伤痕累累,瘢迹重重,
  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
  蓬勃旺盛,倔强峥嵘。
  
  郭健光的“枝如铁,干如铜”到了《致橡树》中成了“铜枝铁干,像刀,像剑”,这样的宏大话语,带着当时的英雄主义的音调。但是,舒婷毕竟是舒婷,她把青松改造成橡树,虽然她没有真正见到过橡树,但是,总算把青松强烈的政治色彩,英雄主义的高亢声调消解了。同时,她也加入了自己的话语:木棉,不仅像英勇的火炬,而且能发出“沉重的叹息”。如果这些还不是太重要的话,那么下面这几句就很重要了: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就不是集体的英雄话语,而是个人的话语,正是在这样的语言上,我们看到了舒婷之所以成为后来的舒婷的端倪。这也许是我的吹毛求疵,但,这实在很正常,舒婷当时还是一个回城知识青年,才27岁,在厦门灯泡厂流水线劳动。在她成熟了以后,理所当然地有一种悔其少作的感觉。虽然是不经意的流露,也应该成为研究舒婷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线索。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①《真水无香》: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第111页。以下引文均见此,不再注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