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乔伊斯:为谁“守灵”?
作者:曾艳兵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1939年,爱尔兰著名小说家乔伊斯完成并出版了他最后一部杰作《为芬尼根守灵》,两年后他在瑞士的苏黎世撒手人寰。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写道:“百感交集,一点麻烦,有谁能理解我?在千百年的茫茫黑夜中有谁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还有谁在阅读和理解乔伊斯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呢?乔伊斯在为谁守灵?为自己?为他的时代?为现代主义?还是为西方传统的小说观念?乔伊斯精心设计的诸多谜语谁能解答?时至今日,无论人们对乔伊斯的评价如何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有一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乔伊斯的这部小说终于成了西方文坛上地位极高、争议极大,而又极少有人问津,更是鲜有人能够读懂的奇书。
如果说,《尤利斯西》是很难翻译的,但我们毕竟已经有了两个优秀的译本:萧乾、文洁若和金隄的译本。然而,面对《为芬尼根守灵》,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此书是不可翻译的,如果硬译,将使书中意蕴尽失。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刘象愚教授应河北教育出版社之邀,拟编一套《乔伊斯选集》。之所以编选集而不是全集,并非乔伊斯作品太多,无法收全,而是因为《为芬尼根守灵》是无法翻译的,而缺少了这部小说的《乔伊斯作品集》,便只能算是选集了。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编者拟翻译缩写小说各章的大致内容,以便真正有兴趣的读者日后去阅读原文。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乔伊斯选集》尚未问世,关注和喜欢乔伊斯的中国读者仍然在期待和盼望之中。
《为芬尼根守灵》的创作构思于上世纪20年代,历时17年而成书。这部作品在晦涩和神秘方面大大超过了已经相当难读的《尤利西斯》。乔伊斯把意识流技巧和操纵语言的实验推到了极端,使这部作品至今仍是研究家们众说纷纭、难于索解的“天书”。即便是乔伊斯的朋友,他们在书中看到的差不多全是双关语。他们先是不了解,然后是不高兴,最后是生气、伤心,或是嘲讽。1926年11月15日,庞德在给乔伊斯的信中写道:“我将再试一次,但是迄今为止,我是一窍不通。至今没有任何头绪。如此旁敲侧击、拐弯抹角有何用处,除非是神意不可知,或者是花柳病秘方,非琢磨明白不可。”作家威尔斯认为,这本书是“一些巨大的谜”。普通读者不会从中获得乐趣,也不会从中获得“一些新鲜的、有启发性的东西”。他问道:“这个乔伊斯是什么玩意儿,能要求我从我还能活着的几千小时清醒时间中拿出那么多小时去琢磨他,去弄清他那些异想天开的古怪念头和表达方法?”乔伊斯的弟弟斯坦尼斯劳斯(Stanislaus)在给哥哥的信中说,这本书“令人厌倦到了不可名状的程度……是文学走上绝路之前漫无目的的瞎闯……如果我不认识你,我看这东西绝不会超过一段”。乔伊斯则戏言本书将使评论家至少忙上300年。乔伊斯总是自信他的天才非同凡响,以致他的任何一个怪念头都是有道理的。希望人们将读他的书作为终身职业。①当然,这部小说也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一部非常滑稽的书”②。
乔伊斯在完成了《为芬尼根守灵》后,曾对一个朋友说:“我已经什么都试过了。”言语之间表明,他已经心灰意冷。在今后余下的日子里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去经历的了,也没有什么值得他去发现的了。“疾病加上疲惫,使他感到不论采取什么行动,不论怎样选择,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③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女主人公安娜长达十页的关于死亡的独白和思考,预示了乔伊斯生命中最后两年的生活和命运。乔伊斯创作了一部几乎无人能够理解的杰作,在有意无意之间提前为自己守灵。
全书写都柏林郊区酒店老板一家五人一夜之间的梦呓,其中绝大部分是男主人公酒店老板伊厄威克(Humphrey Chimpden Earwicker)的梦呓和幻觉。乔伊斯很早就对梦有浓郁的兴趣,尽管他对弗洛伊德不感兴趣。乔伊斯说:“睡眠是一种伟大的平均化力量:睡梦中的人统统都成了同样的人,人们的一切情况都成了同样的情况。民族之间消失了界限,社会阶层不再分明,语言谈吐难分雅俗,时间和空间也消失了划分界限的作用。”④人在睡梦中消除了民族、阶级的界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还原成本真的人。描写这些本真的、纯粹的人正是乔伊斯艺术追求的目标。小说的书名出自一首爱尔兰民谣《芬尼根的守灵礼》。相传芬尼根是一位瓦工,平时贪杯好酒。有一天他因喝得酩酊大醉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同伴们误以为他死了,便按照爱尔兰的习俗为他守灵,在他身旁放些好酒。守灵的人在争吵中打闹起来,他们打翻了酒,芬尼根闻到酒香后便苏醒过来了。这首民谣全文如下:
蒂姆•芬尼根住在沃尔金街,
爱尔兰的这大爷实在是怪。
嘴里的舌头是特别的尖,
拎着那砖瓦筐登梯子又特别快。
蒂姆他爱的是杯中的物,
刚出了娘胎就有那苗头;
每天他为了能干好他的活,
一清早便需要咋上一两口。
(合唱)
蹦得尔蹦呀,找个舞伴来跳上一跳呀,
抖起你的膀子把地板儿蹬呀;
我说的话儿没有个错呀;
芬尼根的守灵夜闹得欢呀。
有一天早上蒂姆发点儿愣
脑袋儿沉沉的人发抖
梯子上摔下来摔破了头
人们就抬回家把那丧事筹。
他全身裹一块干净布,
直挺挺地躺在那床上面;
一加仑的威士忌摆在他脚头,
一大桶的黑啤酒放在头那边。
朋友们都赶来给他送个终
芬尼根的太太请人上吃的;
先上的是茶点还有蛋糕,
烟斗和烟草、各种好喝的。
比蒂•奥布赖恩她带头来哭,
“谁见过身子骨这么干净这么好看?
啊呀呀蒂姆呀,你干吗走得这么快”
“啊呀呀闭嘴吧。”派迪•麦吉喊。
这当儿比蒂•奥康纳过来插上一杠子,
“比蒂,”她说,“你错了,我敢肯定。”
可是那比蒂就抽她一皮带,
抽得她倒在地两腿乱蹬蹬,
这么的战争就打开了头,
女打女,男打男,乱成一团,
枥木棍抡起来谁也不让谁,
连吵嚷带动手看来没个完。
米基•马洛尼刚刚抬起头,
一坛子的威士忌照他飞过来,
没打中倒落在蒂姆那床上,
威士忌撒了他半身一脑袋;
老天爷,那蒂姆一骨碌翻起了身
酒香味把灵魂勾回了窍;
“你们怎把酒撒了一屋子,
鬼迷心窍的当我归天了?”⑤
我们知道,在英语中“守灵”与“苏醒”是同一个词(wake)。这使得小说的书名复杂而丰富(fin-again-wakes)。Fin是“结尾”,again却又是“重新出现”。“芬尼根从未真正醒来过,因为厄尔维克没有能在梦幻世界与清醒世界之间建立起一条连续的通道。”⑥另外,这个标题还有纪念芬恩饭店(Finn’s Hotel)的意义,娜拉正是在这里工作时与乔伊斯私定终身的。娜拉原是一家旅馆的侍女,1904年乔伊斯回爱尔兰时与她相识,当时她才20岁,随后她便随他私奔,漫游欧洲,成为他的终生伴侣。乔伊斯曾经说:“‘运气’为我提供了我所需要的东西。我好似一个蹒跚而行之人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弯腰一看,那正是我所需要的。”1904年6月10日,在都柏林的纳索大街上,“运气”为乔伊斯送来了娜拉,“从此他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创作源泉,进而成为现代文学之先驱”⑦。乔伊斯与娜拉第一次约会是6月16日晚上,这一天对乔伊斯的影响也许是决定性的。日后《尤利西斯》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天。如此看来,小说便是纪念乔伊斯夫妇相识、相恋,携手人生一辈子。
如果说,《尤利西斯》是一部写白天的书,那么,《为芬尼根守灵》就是一本写黑暗的书。这本书宣扬历史不断循环重复,文明按轮回方式发展和衰落等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是在为人类历史“守灵”。作者这一思想受到18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维科的历史循环论的影响。维科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历史要经过“神的阶段”“英雄阶段”和“人的阶段”,再回到第一阶段,无限循环。“维科之路迂回曲折,周而复始,回旋不已。我们对这种循环依然无动于衷,对循环者并不感到震惊,我们心安理得,你不必犯愁。”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