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论孟郊苦吟的题材取向
作者:王变琴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社会既重权势,于是人心浮靡,士人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干谒之途,卑躬屈膝,乞怜呼号,其状不堪。一旦得势,则又趾高气扬,媚上凌下,全然不顾道义之所在。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伤友》诗云:“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栖栖。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低。平生同门友,通籍在金闺。曩者胶漆契,迩来云雨暌。正逢下朝归,轩骑五门西。是时天久阴,三月雨凄凄。蹇驴避路立,肥马当风嘶。回头忘相识,占道上沙堤。昔年洛阳社,贫贱相提携。今日长安道,对面隔云泥。近日多如此,非君独惨凄。死生不变者,惟闻任与黎。”3孟郊的《伤时》诗云:“古人结交而重义,今人结交而重利。……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同路人。”可见这种人情比纸薄,忠义荡然无的情形,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世风如此,在上者缺乏忠信,悖礼犯义;在下者规避徭役,全身苟活。生处此一环境当中,以古自鞭的孟郊,即使不考虑个人的际遇问题,在情感上也不免要生出屈原“举世皆浊,惟我独清”的怨悱来的。其矫激的诗风因此而萌生、滋长,也就理固宜然了。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孟郊《长安羁旅行》)处于社会的下层,孟郊对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自有其切身感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普遍心态面前,“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韩愈《荐士》)、“一不改方圆,破质为琢磨”(孟郊《上张徐州》)的孟郊对于知音的渴望和珍惜自非常人可比。因而,孟郊在失去知音时的痛苦也就越发显得真挚感人,其《哭李观》诗云:“自闻丧元宾,一日八九狂。 沉痛此丈夫,惊呼彼穹苍。我有出俗韵,劳君疾恶肠。知音既已矣,微言谁能彰。”李观为孟郊挚友,其生前不仅为孟郊延誉吹嘘,不遗余力;而且还直接向负有举人令名的梁肃推荐孟郊。如今没了李观的激扬吹嘘,自己也就如同尘泥,落地难飞扬了。不仅如此,孟郊那难为俗人言的“出俗韵”,从此也就少了一份理解和关注。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孟郊“自闻丧元宾,一日八九狂。沉痛此丈夫,惊呼彼穹苍”那发自肺腑、若不可遏的哀痛之情了。孟郊的“哀伤”类诗中,几乎一半的诗作,诸如《哭卢贞国》、《吊房十五次卿少府》、《哭秘书包大监》、《吊李元宾坟》、《览崔爽遗文,因纾幽怀》、《哭刘言史》、《吊卢殷》十首等等,抒写的均是类似的内容和情感。友情是孟郊一生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孟郊一生苦苦思索的现实问题。就在孟郊去世前一年,他还赠诗平生第一知己韩愈,“何以定交契?赠君高山石。何以保贞坚?赠君青松色”(《赠韩郎中愈》),用高山和青松作比,重申二人之间伟大而坚贞的友谊。当然,韩愈并没有辜负孟郊的期许,除了生前的举荐、提携外,死后还为其营葬安家、撰写墓志。生不逢时,是孟郊的不幸;得遇知己,则又是孟郊的幸运。
上述题材中所折射出来的孟郊的悲剧命运和忧患人生,是造成孟郊悲剧心理的主要原因。所谓“忧人成苦吟”(孟郊《送别崔寅亮下第》),也只有这样的内容才能准确地表现出其“怨痛复不可堪”的愁苦心情。严沧浪的“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4的结论,正是针对孟郊诗歌在题材内容上多苦语的特点而发。
作者系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①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55.
②张天健.苦吟诗人孟郊及其诗歌艺术[A].唐代文学学会等主编.唐代文学论丛[C].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13.
③⑤[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56、675.
④⑩②[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7,235,513.
⑥[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266-267.
⑦郑临川.茄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古典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0.
⑧[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75.
⑨[唐]崔珏.哭李商隐二首其二[A],彭定求.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60.6858.
①[清]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628.
③[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1-22.
④[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8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