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解读施蛰存的历史小说《黄心大师》

作者:杨迎平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正如《现代》的《书评》所说:“当然,我们不能在这样的作品里找真实,因为它所追求的并不是真实,而它的迷人处也正在它的不真实性。” 施蛰存虚构了一个黄心大师的故事,目的是发掘出一点人性,用优美而诗意的语言讲着一个动人而悲凉的故事。
  
  三、幻想的写实主义
  
  施蛰存的小说,飘逸、神秘、离奇、魔幻,而且精致、轻快、柔和,并处处落到实处,这就是施蛰存所欣赏的幻想的写实主义。
  1932年9月施蛰存在《现代》第一卷第五期有一篇署名为安华的评论介绍文章:《茹连•格林》。茹连•格林是当时法国文坛中一颗光芒万丈的彗星,他是一位写实主义作家,所有作品都是写实的,却也带有神秘的倾向。施蛰存对他非常推崇,施蛰存说:“格林曾说他自己是一个客观的小说家。一个被天资所鼓动而描写远离于自身的事物的作家,他的想象力是应该自由的,不被现实的事件所阻碍的,不错,他不会从目击的,或与他有关涉的偶然事件中去构成一个故事。凡他的著作中的情节,都是从他的想象中得来,而凭了他底心智结构成功的。但是,这里不能忽略的,是他仍然不失为一个写实主义者。惟有平庸的作家,他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才拘泥于写实这个名词的涵义,以为必须如摄影师一般地把社会事件机械地印下来,才是写实的作品。读了格林所著的那样有魄力的著作,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使我们对于文学上的写实主义,有一个现代的新的觉醒。”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两点:一、格林的著作的情节是想象出来的;二、他不失为一个写实主义作家。施蛰存认为,一个作家不应该拘泥“写实”的涵义,不应该像照相机那样机械地印出社会,而应该有所创造,这个创造就是想象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的情节是凭自己的心智和天资去幻想,去虚构出来的,而绝不受现实事件的阻碍和约束。施蛰存高度赞美茹连•格林的想象力,我们如果用施蛰存评价格林的这段话去分析施蛰存的作品,也会使我们对于文学的写实主义“有一个现代的新的觉醒”。与茹连•格林稍有区别的是,茹连•格林的幻想多一些,写实少一些,施蛰存则幻想少一些,写实多一些,更具有中国性。
  我们之所以说施蛰存的小说是写实主义的,首先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出人的真实情感,没有虚伪的矫揉造作。施蛰存直率地表现人类的共同特征——即对异性的爱恋。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就会有这种感情,它如同人饥饿了要吃饭一样,是与生俱来的。黄心想铸一口四万八千斤的大幽冥钟,只要一个大施主独力施舍,这里就潜隐着对爱对性的期盼。施蛰存客观地、写实地表现了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的必然存在的心理欲望。
  施蛰存小说写实主义的第二个特点,是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学的简洁明净的描写,从而拉开了施蛰存的小说与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距离,使作品清新,明快而富有诗意。
  施蛰存小说的写实主义的第三个特点,是理性主义色彩。西方现代派的特征是非理性主义的因素,“否认理性的思维能力,否认理智对事物本身的理解能力。” 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是在西方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施蛰存虽然表现了历史人物的各种欲望,但行动上却受着理性的约束,黄心在冥冥之中期盼着她的前夫季茶商能是这个施主,但当发现这个施主真是季茶商时,她又不得不纵身跳入沸滚的铜液中。是理性的约束,使她不能放任自己的行为。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谈到写历史小说的两种手法: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另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施蛰存用的是后一种方法,“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郁达夫对施蛰存的这种写作方式大加赞赏,他在1932年9月《现代》第一卷第五期的《在热波里喘息》中说:“以史实来写小说,是我在十几年前就想做而未成的工作,现在看到了这四篇东西,我觉得我的理想,却终于被施君来实践了。曾读过我的那篇《历史小说论》的人,或者会记得我之所以想以史实来写小说的原因,历史小说的优点,就在可以以自己的思想,移植到古代人的脑里去。”
  《黄心大师》是中西合璧的产儿,她既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也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典范。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红玉)
  
  ①③施蛰存:《关于〈黄心大师〉》,《北山散文集》(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954页。
  ②施蛰存:《从亚伦坡到海敏威》,《北山散文集》(一),第463页。
  ④⑤⑦施蛰存:《关于〈黄心大师〉》,《北山散文集》(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956页。
  ⑥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谈》,《文汇报》,1983年10月18日。
  ⑧⑨⑩ 施蛰存:《一个永久的歉疚——对震华法师的忏悔》,《北山散文集》(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30页。
   《书评》,《现代》第一卷第五期。
  林骧华等:《非理性主义思潮》,《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