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诗的空灵美

作者:陈世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一
  
  少时在乡下,放学回家帮妈烧火做饭。每遇柴草夹烟,妈总是接过火钳,边拨火,边唠叨:“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后来长大了,才渐有所悟,这其中还颇有点哲理意蕴呢。人,还是实在些好,无论如何诚实是一种美德。火,倒是应该空一点,空则透,则有灵气,有灵气,才能燃烧。
  我由此想到诗。
  做人要老实,做诗可不能太老实了。
  清人李渔所言极是:“不折不回,表里如一之法,以之为人不可无,以之作诗作词,则断断不可有也。”(《窥词管见》)
  不能像做诗那样做人,也不能像做人那样做诗。——所谓“诗如其人”,那是就诗品与人品而言的。
  诗歌艺术有殷实美和空灵之美。
  殷实美,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慷慨沉雄;
  空灵美,坦坦荡荡,空旷阔邈,气韵幽幽。
  袁枚《随园诗话》云:“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①
  袁氏从事理,谈到物理,谈到生理,落脚点是谈诗理,说诗文贵乎“空”,而忌实。所论极是。
  这“空”,不是空虚,空无,而是空灵,是超旷,飘逸。
  空,则活,则动,则灵,则生;
  实,则满,则塞,则止,则死。
  绘画讲究空白。那空白处,恰是藏神敛韵之所在,灵气荡漾之所在。所谓“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所谓“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
  书法讲究飞白。那飞白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每是匠心所运,是神来之笔,最见功力,最见精神。所谓善书者“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②(《艺概•书概》)。
  写诗讲究虚实,追求性灵。要写出三分,留却七分。那留下的大部,恰是诗之要旨,诗之主意,诗之神韵,诗之灵气。所谓“无字处皆其意”,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中国的山水画爱于山水之中置一空亭。可视为空灵美的形象思维说。张宣题元代倪云林画《溪亭山色图》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其实空亭不空。小小空亭,能收四时之烂漫,纳千顷之汪洋,网天地于门户,饮无穷于自我,表现了国人强烈的宇宙意识。
  苏东坡有《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此为诗,也为诗论。诗的空灵美亦当作如是观。
  诗呈空灵之美,往往想象奇特,风格飘逸,如镜花水月,若虚若实,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且意境宏大,能显示出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无极,同时蓄意深邃浑厚,衔旨遥远无定。因而每能表现出空邈、洒脱、豁达、疏朗、放旷、含蓄的审美特征。
  咏读玩味这类诗歌,读者是始而大踏步地入乎其内,轻松自如地走进那空灵的艺术世界而不自觉,继而忘乎所以,陶然自醉,而待你出乎其外,在这方世界的出口处流连的时候,则又能幡然有悟,得到某种生活的昭示和哲理的启迪,以及精神上的充实和快感。
  这般光景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是空灵尽得风流的时候。
  苏东坡堪称擅长创造空灵美的大师。他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既是诗人生命意识的体现,又是他追求艺术空灵的美学概括。
  他的《前赤壁赋》,虽是散文,但有诗的意境,诗的空灵。
  ——秋气爽朗,秋意沉郁,秋月皓洁,秋江浩阔。如此廓大的境界中,一叶扁舟飘荡在江面之上,如乘风而飞,游人飘飘然欲举……
  诗人拥抱这自然世界,完全沉浸在这如许的空灵美之中了。
  读者拥抱这艺术世界,完全沉浸在这如许的空灵美之中了。
  苏东坡的诗词更是绝多博大空灵,气象峥嵘。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明月、青天、宫阙、朱阁、绮户,在天地间构筑了一个偌大的空灵的所在。诗人置身于其中,忽而起舞弄清影,忽而欲乘风归去……诗人惬意极了,读者也惬意极了。刘熙载盛赞这首词“尤觉空灵蕴藉”③(《艺概》),最是真知真见。
  我国古代呈空灵美的诗,繁富多彩,风格各异。是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皆悦于心,皆怡于性。
  曹孟德北征乌桓,东临碣石,面对苍苍渤海,引吭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唱出渤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深浑博大。是为雄放之空灵。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极目远眺,俯仰古今,慷慨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于时间的绵长与空间的辽阔中创出沉雄苍茫的恢宏境界。是为悲壮之空灵。
  而在一个春天的静夜,年轻诗人张若虚怅怅然来到长江畔,他忽而低头看水:“江天一色无纤尘。”忽儿仰首望天:“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禁有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无言,但见长江送流水,流成一个优美邈远,清明澄澈的春江花月夜。是为幽悠之空灵。
  王维空灵得又是不同。诗人深得画旨和禅意,因而他善于缩万里于尺幅,善于动中求极静;因而他竟自:“枕上见千里,窗户窥万室。”他看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看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静观万象,从有限知无限;又静中求动,极静中寓极动。是为静观之空灵。
  ……
  现代新诗也有不少上品极富空灵美。以写“小花闲草”而得名的诗人沙白有一首叫做《秋》的小诗:
  湖泊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个秋天。
  
  这首诗确乎“小”矣,选材小,格局小。但它又不“小”:不小气,不纤细,是小中有大。一片凋零之上,竟坐着一个秋天,坐着一个凝重的季节,一个广漠的天穹,坐着如许的明彻和寥廓。这是多么空灵的境界啊。你以为诗人仅仅是在欣赏这湖中之秋,秋中之湖吗?难道你没有意识到那湖边矗立着一位思索者的形象吗?——他有着超脱、自得、旷达如湖的人生意趣,有着殷实凝重,豁朗高远如秋的心境呵。原来那红叶之上坐着的阔大的空灵,正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博大。可见,诗的空灵美,其内涵意蕴是极为深浑的。
  
   二
  
  研究诗的空灵美,有两点尤须注意。
  一是诗人气质,二是艺术处理。
  诗人气质是源,欲求诗之意境空灵,诗人心境必须空灵。即诗人必须是一个超脱、坦荡、达观、心胸宽广的磊落者。
  ——那作品空灵的所在,正乃诗人心灵的所是。
  ——那空灵气韵的往来,正乃诗人神气的运转。
  诗人如月,诗如月之光;诗人如日,诗如日之辉。
  薛雪《一瓢诗话》云:“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④
  说诗的美学风格在于天赋,似可推敲;但说与诗人的气质、禀性攸关,是确实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一种空灵之美。陶潜的闲情逸趣全在那东篱至南山一段荡漾,但若不是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呢?若是一个为一两米计较的什么潜呢?
  他大概不会悠然自得的吧。
  他大概也会像杜甫笔下的吴郎,“便插疏篱却甚真”的吧。
  他大概也会俯下身来,修整篱笆,埋头潜心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既得势力范围的吧。
  我想起当代的艾青。想起艾青的《礁石》。
  我说艾青是一位坦荡豁达的大度诗人。有《礁石》为证。——尽管这首诗颇招来一阵子非议。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写得很空灵,是礁石而又不是礁石。这是大浪中的一尊微笑,是蓝天下、大海上的一尊微笑的浮雕。他志如蓝天高,胸如大海阔。他不计较浪的撕咬,所以他微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