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为边缘人画像
作者:温 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我们看到,黑騠和她的猫面对的,是一个亲情缺席、制度在场的世界。除了一张四年前的圣诞卡,黑騠的子女没有给过她任何慰藉,倒是市府官员总在关键时刻出场,前后四次都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为穷人着想的名义,逼迫黑騠一次次搬家,一步步沦落。究其根本,子女与官员同属一个阵营,都是“体面”的化身和在场,正是“他们”所代表的那个社会和制度无法给黑騠这样的边缘人以“人”的权利,可黑 又偏偏要捍卫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在猫所属的自然世界里,游戏规则本来十分简单:那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黑騠的世界在本质上与之相同,无奈她却总要奢望亲情和一点点有尊严的空间。于是,流落尘世的人和猫便只能走向一个共同的终点:墓地。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一片萧条,福利政策步履维艰,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英国思想文化界向欧洲靠拢,文坛流行实验主义技巧,传统的现实主义走入低潮。作家们热衷于形式探索,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自然不是他们注目的焦点。但莱辛却不为潮流所动,在60年代“实验”的《金色笔记》之后,创作了一批最质朴、最传统的“白描式”短篇小说,《老妇人和她的猫》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推崇精英文化的英国,底层小人物向来难以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英国文学传统中从未出现过俄罗斯那样的小人物形象系列。即便是批判现实的维多利亚小说和“愤怒的青年”,也都以中产阶级为主角,真正的小人物,流浪者,顶多作为背景出现。几个世纪以来,最底层的人一直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话语权,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莱辛从走上文坛的那天起,就是个坚定的“左派”(她曾担任《新左派评论》的重要编委),一直致力于做底层社会的代言人,让沉默者发声。“一个单独的房间 !”这一声呐喊让读者猛醒,并非中产阶级妇女才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来说,房间就是生命的象征。通过这个短篇,黑马这样边缘到极点的小人物,终于被人了解,为人熟知,在文学世界中拥有了“一间单独的房间”。这无疑是莱辛为英国文坛做出的重大贡献。相比之下,无止境追求形式创新的写法显得那么孤芳自赏,无关痛痒。对中国当代文坛来说,这样一种开放的视角与写实的态度特别值得借鉴。
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曾有高论:“短篇小说表现的世界要比长篇的世界更加广博,更加丰富多姿。莫泊桑和契诃夫穷尽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丰富多姿的社会情态和人物。而福楼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相反,多少有点像孤独的鸟儿,只是不停歇地,忠实地重复吟唱同一支曲调……”此语道出了长篇与短篇在功能上的差异。当然,单就某些具体个案来论“长短”是没有意义的,尺有所短,而寸有所长。
作者系解放军外语学院中文系讲师
(责任编辑: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① 多丽丝•莱辛:《老妇人和她的猫》,选自《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范文美译,花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