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从“纵欲”到“笃情”

作者:琚静斋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在某种程度上,杨玉环可以说是引起李隆基感伤的一个结。杨玉环是缠绕于他这棵遮天蔽日大树的茑萝,是昔日他无限欢娱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她的尊贵与荣华是他至上权力的见证;而今她消失了,是在他自己丧失帝威的前提下消失的,她的消失实质上宣告他苍凉人生的开始,他的垂暮之年将在孤独忧伤中度过。人生就是这么地无常,一代帝王一旦失去他曾经拥有包括美色、权力等在内的一切东西,他在精神上就成了一个孤独的老流浪汉。人人皆有失意之时,人人又皆有垂暮之年,而垂暮之年的失意尤其令人同情,让人嘘唏。
  不妨说,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有多深,他的人生之悲也就有多深。
  白居易笔下的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一般帝妃之间的色欲之欢,李隆基也由当初一个好色的帝王成了一个“笃情之种”。归京途中,一切自然之物都因为贵妃的离去而黯然失色,令人忧伤不已:“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而回到京都,面对宫殿池苑依旧,玉颜不见,眼前晃悠的尽是贵妃的眉眼,更是令人潸然泪下:“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对贵妃的相思无度,使他夜不成眠,孤苦不堪:“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相思不只深,而且长,在“春风桃李花开日”如此,在“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如此,一年四季没有穷尽的时候。
  真正的爱情是男女双向的投入和付出。白居易在写李隆基的刻骨相思之后,随即以浪漫绚彩的笔调虚拟一个美丽仙界,描写仙界中丰姿绰约的仙子杨太真。白居易在这里特意点出仙子字太真,应该是有一定用意的,暗合了当初杨玉环册封贵妃前度为女道士的史实。度脱之日实际就预示她未来的命运。白居易将她的惨死美化为升天为仙,将她在俗世的遗恨带到仙界。这时的杨玉环已经不是唐朝宫廷里以美色侍奉帝王的杨贵妃,而脱胎为一个超越凡间的美丽仙子,俨如真挚爱情的代言人。
  仙子生活在虚无飘渺的仙山上,一般是很不容易找到的。只有“能以精诚致魂魄”的临邛道士才有可能找到她,他上天入地,殷勤寻觅,费了半天劲,才打听到她的下落。白居易关于临邛道士寻觅杨太真的描写实际上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真挚爱情不是谁都能轻易得到的,它必须靠“精诚”。
  仙子是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凄楚动人的形象出现在方士面前的,她在仙界过着感情无依的寂寞生活,她对李隆基依然忠贞不渝,渴望还能得到在人间的那种欢爱。在见到临邛道士时,她“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托他捎情话带情物给心上人:“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人间的未了情缘,等到来世在仙界再来续继,不论是生还是死,都要相依相惜,永不变心。这是何等感人肺腑的爱情誓言!这其实也是白居易自己的爱情理想。《长恨歌》后半部李杨的笃情描写其实有他自己爱情的影子。
  白居易早年曾和一个叫湘灵的女子真诚相爱,但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留给他的心灵创伤是难以言说的。据专家考证,他早年的《长相思》《潜别离》《感秋寄远》《冬至怀湘灵》《凉夜有怀》《寒闺夜》等情浓缠绵的诗作都与这次恋爱有关⑥。这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对他创作《长恨歌》有不小的影响。他在《长相思》中写他对爱情的盟誓:“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在《潜别离》中写两情相离的无限痛苦:“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心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他对湘灵的爱情盟誓以及两人别离的难言痛苦在《长恨歌》中化为更隽永更感人的真爱表白:“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表白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爱情绝唱。
  《长恨歌》的思想意涵是很丰富的。作为一个有着封建正统思想的士大夫,白居易并不欣赏李杨二人的纵欲行为。陈鸿说白居易写《长恨歌》有“垂鉴”的意图,所谓“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长恨歌传》),大概也不算虚言。不过,白居易本人似乎并不在意“垂鉴”,他自己评价《长恨歌》“一曲长恨有风情”。“有风情”是他致力的最终归向,也是《长恨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白居易是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的寻常人,早年爱情失败的痛苦体验,很容易使他对李杨二人的悲剧产生共鸣。马嵬事变之后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形象经过他的笔已经极大地被艺术化了,不能再将他们与历史人物划等号。李杨两人的情感也超越史实,由色欲之欢升华为深挚纯洁的爱情。这种笃情是普天下寻常男女所共同向往的普遍情感,李杨生死相依的爱情悲剧也就具有很大的艺术震撼力,这种震撼力甚至盖超了来自史实方面的所谓“惩戒”。从这一点来说,白居易在不经意中借史的躯壳来装载爱情的魂,不动声色地演绎他的爱情观—— 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爱情观,从而成就了《长恨歌》这篇风情万种的作品。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讲师
   (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①李商隐. 全唐诗(第十六册)[C]. 北京:中华书局,1960.6177.
  ②张宏儒等. 文白对照全译廿五史纲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090.
  ③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九)[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5.
  ④新唐书(卷七十六)[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493.
  ⑤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2.
  ⑥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9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