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沈从文散文的语言形态与结构艺术

作者:陈 非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然而,与种种动态场景紧密相连的,还有作者心灵世界对诸多见闻的回应和反刍。由“自我”沉思生发而来的一个一个“静”场:
  
  我坐到后舱口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账。原来我离开这地方已十六年。十六年的日子实在过得太快了一点。想起从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变迁,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是“智慧”。……
  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八》)
  
  这些在记叙和描写中延宕开来的文字,庄重慈和,绵软深情,以淡淡的伤感与悲凉,抚慰着每个读者因种种笑与泪在心头累积的生命之沉。这种在不经意间将生命的表层喧闹翻转过来,让人们看看这喧闹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等“自我”静思,不仅开掘了思想深度,淘深了情感之河,而且,也顺乎自然地把读者引向了对生命、人生、历史、未来等终极命题的体悟和感知。
  正是这种动静相糅、张弛适度的艺术处理,把原本寻常的系列记游散文,升华为一部生命的流动史和心灵的探索史。
  五是明与暗交织。《湘行散记》就篇幅而言,白昼阳光下的所见所思与夜晚星辰下的所闻所感几乎平分秋色。白日里,小船溯江而上,“我”侧重在“看”:“看”山形的“风姿娟秀”,云影的“五色相渲”;“看”“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看”大小船只上下来去“挂帆起风”;“看”掌舵艄公拦头水手的“镇定从容”;“看”市街码头、村舍田畴的安落布张;“看”“裸露的泥滩”和“堤上的枯苇”;“看”“各种生命的美丽脆弱”和“各样人事的爱怨交缚”……夜晚,小船泊定后,“我”侧重在“听”:“听”“某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听”吊脚楼妓女“唱曲时清中夹沙”声;“听”渔夫捕鱼时“用木棒有节奏地敲着船舷”声;“听”“邻近船上炒菜落锅声音”和城门边“卖糖人的小锣……”;“听”水手们相互间的辱骂、老妇人“火塘边”的喃喃自语……
  就在这日月交替山水明灭间,沈从文举重若轻地勾勒出多种人生世相,张显出湘西的风情风味风格风华。伴随着“看”“听”而来的是作者对故乡深情的关爱、理解、宽恕和祈愿。是对人类苦难永久的同情。一切“思”与“感”都紧紧围绕着人类最基本的困境和时代的重大难题而展开。每当黑夜降临、探索无果时,深沉的忧郁和温婉的悲悯,便从灵魂深处如月光水流般弥漫上来,流灌在字里行间,也流灌在每个读者心头。
  这里所说的明暗交织还有另外一层解读,那就是作品的明面故事与隐含情节之间的取舍和重组。在《湘行散记》《湘西》里,沈从文多次写到水手与妓女的离合聚散。但有趣的是,他突出的是“散”,而隐去了“聚”。重点放在“牛保们”的“离船”与“回船”上。那有亵文字美丽的“过程”一概被放在暗场里悄然省略。只是通过水手间的讥嘲与笑骂带出那么一点“意思”。沈从文亮给读者的是阳光下的一面,淡出了阴暗中的另一面。因为这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故事所透现出的那份粗粝、质朴、剽悍、侠与野相糅的民族性格。所以在写到田三怒等匪首时,沈从文也同样隐去了种种丑陋和残恶的场景,隐去他们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刀头舔血等酷烈生涯,而重在勾勒他们谢幕时的那份从容和慷慨。也许正是这明与暗处理的“恰当”,沈从文的文字远离了俗艳和粗鄙,而终能保持一份庄严和高贵。
  (责任编辑:赵红玉)
  
  基金项目:盐城师范学院科研基金一类资助项目。
  
  ①⑥⑦司马长风: 《中国新文学史》,昭明出版社,1978年版, 第126页,第128页,第126页。
  ②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③贾平凹:《关于语言》,《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2期。
  ④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十一卷,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346页。
  ⑤⑧沈从文: 《沈从文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4页,第164页。
  ⑨ 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554页。
  

[1] [2]